第406章 勾心鬥角(1 / 2)

吳三桂在抉擇之中徘徊,李定國一樣是猶豫難決。

磨盤山之戰,李定國取得了大勝,可自身傷亡也是不小,於是對是否乘勝追擊,收複失地產生了猶豫,不過這個時候若是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那他一定會不畏艱險的發起反攻。

可別說得到朝廷支持,永曆皇帝知道李定國取得大勝,卻還是不敢返回,停留在雲南和緬甸邊境,李定國隻能一麵竭力恢複生產,補充部隊所需,一麵不斷勸說永曆皇帝回來鼓舞士氣,即使不駕臨軍中,至少做出一個姿態,不要坐實了別人眼中的逃跑皇帝。

李定國還在勸說中,提出了讓永曆皇帝去四川,四川土地豐饒,反清勢力強大,前不久又傳來重慶光複的消息,比起雲南更適合作為光複大明的根基所在。

而如果決定要去四川,李定國現在就應該開始轉移人口,積蓄行軍的物資,可他經曆的連番戰事後,已經是赤貧如洗,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他沒有辦法把力量轉移到四川。

李定國沒有,永曆皇帝卻有,這個逃跑皇帝本事低劣,金銀珠寶倒是收斂了不少,如果他願意提供給李定國,轉移四川的設想就能馬上施行。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永曆皇帝要回來,可想讓他放心的回來,李定國一定要把雲南的清軍趕跑,同時守得固若金湯。可真要這樣,永曆皇帝哪怕回來了,估計也不會去四川,對於四川的闖軍各部,他的排斥擔憂從未有過真正的消減。

於是,李定國轉移四川的計劃等於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隻能選擇暫時擱置,不過在失望之餘,這些日子他的心情總體還是不錯的。

比起清軍南下時的天下危局,如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這主要還是得益於蒙山軍的強勢崛起。

李定國迫切的想與秦風見麵,並且雙發達成共識,盡快的發動反攻,絕不能因為局勢緩和而有絲毫懈怠。

大明現在依舊是偏安一隅,實力也處在下風,可越是這樣,越不能讓韃虜安定地方,明軍需要不停的進攻。

清廷占據的兩湖、兩廣,那裏都是中原人口密集之地,穩定下來後生產很快就能恢複,帶來的用不完的糧草和軍餉,甚至人心也會轉變,從而讓清軍獲得大量的兵源。

明軍不衝出去一戰,遲早還是會被清廷壓垮。

李定國能夠看出巨大的隱憂,可總體來說遠遠好過李自成藏身商洛,張獻忠蟄伏穀城時的情況,現在闖軍和西軍實力尚在,而且還擁戴永曆天子。明軍無論抵達何處,隻要能夠占領一塊地方就能補充兵力,隻要滿清主力不來就能建立統治。

可惜,永曆皇帝不是李定國,他腦子裏除了自身安危外,其它的一律不想,最近還準備發一道聖旨給浙東的魯王,恢複魯王的監國的地位。

這種招數實在是太明顯,任誰都能看出其中的意圖,不就是想要禍水東引,把清廷的注意力轉移到魯王那裏,從而大大減輕永曆朝廷的壓力。

李定國苦於自己目前不在永曆皇帝身邊,隻能通過奏章極力表達反對之意,因為他知道這個招數絕對沒用。

永曆皇帝目前代表了大明正統,天下大部分人眼中都是這樣認為的,清廷不會因為多出一個監國就放過他,再說永曆皇帝又沒說放棄帝位,隻要他還是大明皇帝一天,必定就是清廷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