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英死了,在任天寶朝他揮動戰斧之前,他一直困惑於順治的妙計,而當身首分離時,他終於明白何為妙計。
妙計的根本所在就是李國英要死!
李國英死了,死在了清軍潰退的戰場上,明軍一定會認為清軍在得知李國英陣亡後,必將徹底喪失反抗的鬥誌,明軍趁勢攻擊之下,保寧城池唾手可得。
而李國英所謂的詐降,不過是順治拋出去的一個誘餌,任天寶在秦風那裏說話露出的破綻,也是在得到順治的麵授機宜後故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讓明軍有所防備。
詐降之計看似可行,順治卻不認為明軍會上當,即使真的認為李國英投降,明軍基本的防備也一樣不會少,順治想通過詐降鏟除秦風,幾乎不太可能。
可若是詐降之後,再進行第二次詐降呢?
秦風看穿了李國英的詐降,現在李國英又死了,保寧城內群龍無主,這個時候清軍大規模的投降成了理所應當之事,秦風還會懷疑是詐降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秦風看到李國英被殺,潰逃的清兵紛紛跪地乞降,保寧城頭上也是一片混亂,又遠遠聽到無數驚慌失措的喊降聲時,他眼中閃過激動之色,當即喝令道:“迅速奪下城門!”
兵貴神速,秦風現在不想其它,唯一在意的就是速度,萬一保寧守軍中有人重新鼓舞起士氣,打消了清兵們投降的心思,明軍說不定會失去一舉破城的絕佳機會。
其實當秦風看到李國英時,他就有擒賊擒王的打算,隻是他一直心存顧慮,總覺得詐降背後隱藏了什麼,李國英沒有逃回城內,也許是他瘋了,卻也不能排除李國英以自己作餌,引誘秦風去殺的可能。
因此,秦風一直處於無比謹慎的狀態,可當李國英身死之後,他的顧慮完全消散,恢複了每戰必衝鋒在前,化身無雙戰神的本色。
秦風奮勇突擊,明軍將士們緊隨其後,轉眼間秦風就率領一隊人馬殺進了保寧城內,可就在踏進城的那一刻,秦風的一顆心瞬間冰涼。
保寧城內沒有想象中的混亂不堪,兵卒四下逃竄的景象,與之相反的卻是一片肅殺森然。
城門後麵是封鎖嚴密的高壘深溝,一排排裝備齊整的清兵嚴陣以待,遠望旗如烽火,近看兵戈凝寒。雖然是暖春季節,但城內讓人感受到的隻有深秋的愁殺氣息。
殺聲突然消失了,城門處一片寂靜,可寂靜背後卻是一觸而發的殺意。
秦風臉色低沉,他知道中計了,可到底是誰設下了這般陰狠的毒計?
為了誘騙秦風,李國英死了,出城野戰的清軍至少死傷了萬餘人,試問誰有資格,有權力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春神嗎?
秦風使勁甩了下頭,危局當前,他不願去想太多,如果結局都是死,當個糊塗鬼和明白鬼也沒有什麼區別。
寂靜的氣氛還在持續,埋伏在城內的清軍竟然沒有馬上發動攻勢,秦風也沒有趁機逃出城去,因為他不用回頭也能知道,他已經沒有退路了,這場精心布置的殺局是不會留給他任何死裏逃生的機會。
果不其然,保寧城和的桂林城一樣,城門兩側都設有藏兵洞,當秦風帶領一隊人馬進城後,藏兵洞裏的清兵馬上衝出,把城門封鎖的密不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