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戰刀入鞘,隻聽嚓的一聲響,三軍俱靜,近處已是鴉雀無聲,他環視大軍一眼,沉聲道:“出城!”
簡單兩個字,凝勁有力,傳令官接到順治的命令,當先一級級地傳令下去,一傳十,十傳百,百川千軍,轉瞬之間,全軍隻剩下一個聲音。
出城!
聲音嘹亮簡潔,越傳越隆,隻是三軍齊整,無絲毫的混雜之音,腳步聲響起,先鋒先行,馬蹄噠噠,前軍再發,腳步嚓嚓,一隊隊、一列列的兵士,腳步堅定齊整,湧出了城門。
大軍錯落有致,不急不緩,行進之中,充斥著堅定、凝重,義無反顧之氣,順治催馬而行,凝望遠山浮雲,心中也是湧起一股熱血。
作為大清皇帝,順治從未領兵征戰過,可他無數次夢見自己拾起父輩,祖輩的榮光,率領大軍馳騁疆場,殺個天昏地暗。
哪有男兒不向往金戈鐵馬,用手中之刀去成就一世英名,順治難得有這樣的機會,他心性再老成穩重,也忍不住想要放縱自己一回。
形勢險峻,若能力王狂瀾,豈不是更顯英雄本色?
順治正走在天下爭雄的岔路口,唯有奮力一搏,有進無退,才能笑傲群雄,千古流芳。
在出城時,果然沒有受到多少阻礙,圍困保寧城的明軍顯然已經暗中調離,隻留下了少股人馬監視,基本符合順治心中設想。
他的設想,也是多爾袞的設想!
多爾袞冒險出城前,與順治有過約定,那就是順治必需領兵出戰,無論多爾袞奇襲成功與否,他都要讓保寧守軍對明軍進行夾擊,趁著川中明軍幾支精銳集中在一起的機會,一舉將他們消滅幹淨。
順治相信多爾袞的能力,多爾袞也確實做到了,他把圍困保寧城的明軍調走,可見明軍一定是受到了相當的壓力,隻不過最理想的交戰地點應該在保寧城下,那意味著多爾袞突襲成功,現在卻隻能正麵硬撼,考驗雙方的戰力和決心。
野戰能勝嗎?
對手可是闖軍精銳和蒙山軍聯手,不知順治有多少信心,多尼卻是十分謹慎,在大軍剛剛全部走出保寧城時,他就是來到順治的身邊,低聲勸道:“皇上,微臣願意領兵去戰,還請皇上移駕回朝,朝廷社稷為重!”
順治知道多尼是擔心他的安危,好不容易擺脫了保寧城的困境,自當遠離這個是非之地,而不是在勝負難料的情況下去和明軍交戰。
帝王身係天下安危,確實不該輕易犯險,可順治在出城誓師時,因為幾分衝動而接過了保寧守將的統帥之職,守將將士們全都看到了順治,而如果順治突然消息的話,清軍一定會對不斷的換帥感到驚疑,軍心必然受損。
順治的身份還未暴露,可他身上已寄托了清兵們對他太多的希望,闖軍和蒙山軍的凶悍善戰舉世聞名,順治很清楚這一戰必將廝殺慘烈,到時候天地皆為血色,比拚都最後的可能就是兵士的意誌和信念!
如此分毫必爭的情況下,順治如何能走,他衝著多尼搖了下頭,沒有半句言語,堅定的態度卻以顯現無疑。
另外,當順治從保寧城脫險後,川東之戰其實完全可以就此結束,滿達海大軍也無需冒險繼續救援,但順治和多爾袞都不想就此罷手,好比明軍自認抓住了殲滅滿達海大軍主力的機會,清軍又何嚐不是覓得了複仇蒙山軍的良機。
蒙山軍很強,強到從未敗過,強到讓八旗精銳都有些望而卻步。可現在的蒙山軍兵員未損,士氣不弱,實力卻至少下降了三成。
因為秦風不在,他的蒙山軍的靈魂所在,也是一眾將士心中無人能取代的支柱,失去了秦風,蒙山軍未必還能是那支戰無不勝的無敵之師!
順治率軍離城,可還是留下了千餘人馬嚴守保寧城四門,不予許任何人出入,從而確保秦風困在城中,無法也蒙山軍取得聯係。
清軍離開保寧城,這個消息隱瞞不了,負責監視的明軍一定馬上把消息帶到主力那裏,因為順治並不急著到達戰場,他要弄清多爾袞那裏的情形,從而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大帳之內,多尼早就命人探得了前線戰況,並親自在營中製作了沙盤,將多爾袞與明軍對峙的區域複製在沙盤之上,整個地勢,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