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望的童年,除了想當律師之外,實現作家夢,也是他的一個計劃。
易望很羨慕作家,很崇拜作家,自己也夢想成為作家,所以他的童年裏有作家夢的計劃。
因此,可以說,易望的律師夢與作家夢是同生存,共存亡的。
有了這個夢想,他也在不斷的努力,經常聯係創作,並不斷的發表作品,力爭實現這個作家夢想。
加上,199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以為那個參加了縣委宣傳部縣委報道組、《通川日報》(《大州日報》的前身)記者站舉辦的“小記者”培訓班。
通過那短短的20天的培訓,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無名青年成為“小記者”(市委黨報的通訊員),收獲多多。
因此,以為那個有幸認識了不少媒體的老師、文學創作前輩及作協會員,或多或少的受到他的“感染”,多多少少沾了點文化氣息。
在本書的前麵,對這個部分已經做了相關介紹,讀者應該還有映像。
從此,1992年開始,易望就學習創作,遺憾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都從不見作品見諸報刊雜誌,所投的作品石沉大海。
但是,易望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很自信,很堅強,很勇敢,不到黃河心不甘的易望,一直在不停的努力追求。
敢想、敢試、敢闖、敢幹,憑著麵對無數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終於有一天讓他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字。
雖然,那個時候發表的作品幾乎都是豆腐塊兒,但是對易望來說那也是非常大的一個鼓舞,讓他對自己的創作更加堅定了信心。
1997年,易望的處女作詩歌《擁有》被選入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詩集《生活如歌》。
同年,他的作品小小說《緣》在參加烏魯木齊市作家協會舉辦的“樓蘭杯”精品文學大獎賽中獲得了一個“佳作獎”。
盡管,這個“佳作獎”隻是一個象征性的獎項,但是他我卻為此而興奮了很久很久,相關證書至今仍保存著。
後來,由於工作、生活的原因,他沒有再向文學創作方麵繼續發展,而是業餘搞點新聞創作,寫點雜文。
隨著歲月的漸失,人生閱曆的豐富,知識麵的擴大,視野也越來越開闊,發表的文字也逐漸增加,寫作的範圍也不斷擴展。
由於家庭條件的限製,經濟十分困難的易望早已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當別人都在使用電子郵件投稿時,他還是用老式傳統投稿方式,爬格格,郵政郵寄。
2003年,在報社編輯的建議下,他才開始學電腦,學QQ聊天,學發電子郵件。
學會上網,他感覺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浩如煙海的知識,正在吸引著自己,鼓勵著他前行。
學習新聞寫作,學習法律專業知識,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複習,網上閱讀、投稿,他漸漸的迷戀上了網絡。
隨之,他習慣把自己的工作經曆、人生遭遇、生活感悟、辦案的心得總結,以各種方式傳播於網絡。
後來,他注冊了新浪博客,常常在博客和QQ空間寫寫畫畫,他的網名:易田塝,進入了不少網友的視野。
他是四川大州人,因此,有幸被邀請加入了 “大州人博客圈”,成為了眾多大州佼佼者中的一名小將。
通過網絡,他們用文字交流、溝通,成為朋友,並互相關心、支持、鼓勵,互為精神支柱。
在“大州博客圈”,易望認識了“綠色巴山”、“中國農民”、“屈默老師”、“夜雨常飄瓦”等網絡名人,讓他受益匪淺。
在“綠色巴山”大哥的組織、策劃、領導下,2007年、2008年,家鄉達州舉辦了數次健康向上的文化交流和采風活動,得到了很多大達州網絡寫手的歡迎和熱捧,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鼓勵。
遺憾的是,由於易望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出生,之前曾是一名基層法律工作者,後來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C”照,他我不得不繼續努力奮鬥,實現大律師夢。
雖然,他最終以397分的成績取得了司法考試的“A”照,但是卻無緣到會前幾次“大州網絡寫手”聚會。
2009年,通過在法律服務市場摸爬滾打近20年,經過各種酸甜苦辣的洗禮,遭遇過歧視、排擠、鄙視、打擊、折磨的磨練,易望漸漸變得成熟起來。
此時,他我不再是昔日的無名農村青年,而是在網絡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的“易田塝”。
當年,他還兼任了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法製網聯絡員,中央政法委《法製日報》旗下的法製網--法之光論壇的版主,中國老年網特約記者,中國頗具影響的經驗文檔交易平台 “星期八”網站的特約編輯。
由於易望成功辦理了主任交辦的案件,又在網絡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加上他代理漢民的維權案又獲得了社會各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