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入城(1 / 2)

事已至此,一切皆成定局,負隅頑抗隻是徒勞。

阿嫵幾番示意下,王氏終是開了城門,迎藺荀入內。

藺荀的軍隊入城後並沒滋擾百姓,也沒拿百姓一針一線,一分一毫,隻徑直往汝南王府所在而去。

至此,阿嫵懸著的心才稍微放了放。

隻是她一想到日後將要麵臨的處境,腦中便似翻江倒海,頭疼欲裂。

阿嫵從未想過,以藺荀的出身,竟能一步一步踏上如今這等地位。

此子出生孤微,身份低賤,其上有一兄姊。

據聞藺荀與其兄藺久曾為臨淮王府中之奴,後來不知何故竟從了軍,於承平二年加入高陽郡守高措麾下。

短短幾年,藺氏兄弟二人軍功不斷,逐漸揚名,成為高措手下數一數二的猛將。

承平五年,因諸王爭霸,無暇顧及邊關,北方胡人趁機入境,虐殺北方無數百姓,百姓被迫往南,欲往高陽投靠高措,誰知他竟以城滿糧竭為由,拒絕百姓入門。可對有身份的世家貴族,他卻大敞城門,掃榻相迎。

其實當時城內的情況是完全足以接納五千流民的,何況這批南遷的流民,十之六七為婦孺。

身為一方長官,怎忍見死不救?

高措之所以不接納流民,無非是其身上無利可圖罷了。

越到後麵,盤踞城外的流民便越多,久驅不散。

最後,高措為忍無可忍,為逼退流民,欲將盤踞城外的百姓全部射殺。

藺氏兄弟與高措意見不和,藺久素來心善,知曉此事後盜了高措的手令,想偷開城門。高措知曉,大怒,意趁此機會誅殺聲望漸盛的兄弟二人。

藺久不幸被捕,高措先將之重傷,再以他為餌激怒流民。流民聽言是藺久下令拒絕他們入內,還向高處獻計意圖將他們射殺,憤怒不已,群起而攻之。

最後,藺久慘死流民之手。

高措本想借荀久之死屠戮這一批流民,熟料藺荀半道殺出,先發製人取了高措首級,坐鎮高陽。

藺荀接手城池的頭一件事並不是大開城門,而是下令屠了□□的三百流民為兄報仇。

此後,他才大開城門,有序接受流民。

起先流民們還不信,怕藺荀是為了屠殺引他們,才引他們入城,後麵經過驗證,才漸漸放了戒心,入了高陽。

其餘各地流民聞得此訊,皆率其眾來投,藺荀占山為王,聲勢漸大,也由此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承平五年這場動亂,算是他名聲崛起的第一步。

大魏持續近十年的諸王之亂,終於在承平六年,以南陽王大敗臨淮王宣告結束。

最後一戰,臨淮王不幸兵敗,而後倉皇逃竄,借著地勢偏安江左。

南陽王雖勝,卻也元氣大傷,再無力追擊,隻好鎮守洛陽,從其侄承平帝手中接過禪位詔書,正式稱帝。

藺荀因在內亂期間退胡有功,南陽王即位後正式任命為他為高陽郡守,統帥一方。

南陽王登基不到一年就因痛風而死,留下三歲幼子劉矩與皇後盧氏。

外有胡人覬覦中原肥地,內有南方臨淮王虎視眈眈,盧太後與新帝苦苦支撐一年,北方便再度生亂。

匈奴氣勢洶洶,揮師南下,一路打到洛陽,擄走了盧太後與新帝。匈奴人也知中原重視正統,加之其羽翼未豐,外有其他民族覬覦,不敢貿然稱帝,隻好挾持僅僅三歲的新帝,匈奴首領以國師自居,權勢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