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場美國觀眾因為奎雷伊的再次得分而陷入瘋狂之時,潘西齊卻第一時間向裁判舉起了右手,並有些不熟練的說了一聲“ge!”。
雖然在現場巨大的歡呼聲中,裁判並沒有聽清潘西齊說出的那個單詞,但是通過潘西齊的動作,裁判還是知道了他的意圖。頂著全場觀眾狂熱的聲音,主裁判用耳麥向全場播報:“先生們女士們,潘西齊先生請求鷹眼挑戰,挑戰內容為網球出界。”
對於熟悉網球比賽的球迷來說,鷹眼挑戰並不陌生。早在2006年,為了讓球員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判罰,國際網球協會就決定在比賽中正式推出鷹眼挑戰規則。
“鷹眼”的正式名稱為“即時回放係統”,這套係統由10台攝像機組成,攝像機追蹤飛行的網球並將信息反饋到與之相連的計算機,後者則據此計算出模擬的軌跡。當有球員申請回放時,電視和場內的大屏幕上將同時顯示這一由計算機模擬出來的軌跡。“鷹眼”從數據采集到結果演示的總耗時不超過10秒,而誤差確保在1%以下。
網球選手可以通過挑戰鷹眼,觀看從最精確角度的回放來質疑司線的判罰。每盤有3次機會挑戰鷹眼,到該盤結束,即便你沒有使用過,在下一盤裏,你也隻有3次機會,不予累加。另外如果進入搶七,雙方選手就會在原本的基礎上加一次挑戰的機會。
其次,每盤中進行挑戰的時候,如果證實你挑戰失敗,也就是說司線的原判罰是準確的,那麼扣除你一次;如果證實你的挑戰成功,那麼該盤中你仍然有3次使用機會。
可以說,鷹眼推出的十多年來,網球賽場上因為司線誤判而影響比賽結果的事件幾乎可以說是絕跡了。也由於這項技術的使用,網球比賽的公平性也大大的增強了。
當所有網球選手都享受到鷹眼挑戰帶來的好處時,其他體育項目似乎也看到了這項技術的優越性。漸漸的,羽毛球、拍球等賽場上,也都出現了鷹眼技術的身影。就是連世界第一大運動的足球,在某些賽事中也出現了與鷹眼極其類似的球門線回放技術。相信等這項技術全麵推開以後,足球場上將不會再出現進球誤判事件。
除了挑戰司線的判罰之外,許多球員往往還會將鷹眼挑戰當做一次額外的暫停機會。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對手狀態爆棚或者自己狀態不佳的情況下,通過這種突然的暫停,打破對手的連貫性,也算是一種全新的球場戰術吧。
而潘西齊之所以進行這次挑戰,一方麵是他確實不太確定這個球是否出界,另一方麵也想借由這次暫停,打亂一下奎雷伊的場上節奏。
此外,這次鷹眼挑戰可是潘西齊職業生涯的第一次挑戰,因此還是頗有紀念意義的。由於鷹眼挑戰係統十分昂貴,因此之前他參加的那些低級別比賽,壓根就沒有配備。而在大滿貫這種高級別賽事中,也隻是在幾個中央球場配備了鷹眼設備,並不是參加比賽就能使用鷹眼挑戰的。
在裁判向現場觀眾說明情況後,掛在球館兩側的大屏幕便開始進行鷹眼回放。由於被潘西齊突然的挑戰打亂了慶祝的節奏,全場美國觀眾都十分不滿,現場響起了巨大的噓聲。不過隨著回放畫麵的出現,現場觀眾的注意力又全都被大屏幕給吸引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