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送外賣的,我們餐館有很多老客戶,他們要吃什麼,就打個電話給我們。打過電話,算是個口頭訂單,而且他們又是老客戶,我們也信任他們。但送過去的時候,我還是會遇到客戶不認賬的情況。有時我送到,客戶已經出門吃飯了,或者在吃其他餐館的外賣,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打過電話嗎’?”
“他說的是中國的契約成本。”楊帷幄對常凡說,又轉頭問袁得魚,“那一般遇到這種事,你會怎麼辦呢?”
“沒有辦法,我就請朋友吃,算是我自己的。”袁得魚聳聳肩,“請別人吃飯,我很開心,老板也開心,開心就讓我送更多的外賣,錢很快就又賺回來了,我心情也會很好。”
“那你說申強高速如何讓人跟盤呢?散戶線是往下走了。”常凡認真地說。
“他們會騙人,我們也會騙人。俗話說,‘無毒不丈夫’。”袁得魚眨了眨眼睛說,“我不想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目的,對於我來說,他們的目的不是關鍵,我隻關心關鍵的問題。隻要我們能快速賺到錢,落袋為安,大家都跟著我們做,我們就成功了。”
楊帷幄點點頭,心裏想,這小子倒是有股邪氣,這與正直、保守的常凡迥然不同。楊帷幄對袁得魚的為人,心中基本有了數,便道:“你先回去吧。”
袁得魚也不覺得突然,便起身告辭了。
楊帷幄打開桌上的《孫子兵法》翻到《九變篇》,輕聲讀了起來:“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袁得魚的判斷與自己對大勢的預想差不多,他甚至很喜歡袁得魚的反麵回答。如果要正麵論述市場,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清的。多數年輕人看到現在這種異軍突起的反彈行情,會跟著瘋狂,甚至一些經驗老到的人,也會嚐試著小博一把,下注賭個反彈。他沒想到,袁得魚如此年輕,就選擇了如此決絕的“休息戰略”。
坐在營業大廳的袁得魚覺得肚子很餓,但是他口袋裏隻有50多元錢了。他想了想,便加入了“鬥地主”的隊伍。
袁得魚打牌時總愛上躥下跳,還大呼小叫,引來不少人圍觀。
輸了,袁得魚就兩隻手臂向上一伸,順勢往椅子上一靠,一副懊喪的表情:“哎呀呀,搶錢啊。”
與他打牌的幾個老人聽得直樂。
袁得魚摸了一下口袋,隻剩10元錢了。他立馬坐正,挺了挺背,然後看也不看牌,就把錢扔了出去,說:“這底牌我要了,輸了就輸了,就當是最後一把吧。”
老頭兒相視而笑,紛紛拋下重注,平均都押了50多元。
沒想到,這把袁得魚贏了。
袁得魚激動地跳了起來:“哎呀呀,絕處逢生啊!”
老頭兒們輸得很不服氣,拖著袁得魚還要賭,袁得魚馬上擺擺手說:“算了算了,上一把運氣太好,我好不容易贏一次錢,‘大哥們’就放了我吧。”他的表情也馬上變得可憐起來。
老頭兒們看他傻乎乎的,故意說道:“運氣好的話,說不定一路好哦,再跟我們玩一把。對,都押下去。”
袁得魚把錢放下去,然後又拿起來,說:“你們不要騙我,你說的,我運氣會很好吧?”
“會的,會的。”一個老頭兒說道,心裏卻想,這個傻小子,你運氣好,還跟你玩什麼。
袁得魚對這個沒有邏輯的說法似乎很滿意,又將錢放了下去。
圍觀的人都在偷偷笑他。
這時,走來一個頭發亂蓬蓬、衣衫襤褸、胡子拉碴的人。與大多數人的表情不太一樣,他一邊掏著耳朵,一邊出神地盯著袁得魚看。
很多人都認識這個“瘋子”,他是海元證券一個行蹤詭秘的大戶。
在海元證券二樓,有一間大戶室經常房門緊閉。盡管這個大戶的交易量很大,足以換一間敞亮的大戶室,但他似乎隻對這間位於角落的大戶室情有獨鍾。
這個大戶一般也很少出現在營業大廳,人們看到他的時候,他常戴著墨鏡、胡子拉碴、頭發淩亂、穿著蹩腳的西裝。很少有工作人員與他交往,他就像一個獨來獨往的獨行俠。
“哇,我怎麼運氣真的這麼好!”袁得魚又贏了一把,激動得都快哭了,“‘大哥’,真的好感謝你啊。”他作勢要親剛才那個堅持讓他把錢放下的老頭兒,老頭兒嫌棄地推開了他。
“這死小子,真的走運了。”旁觀者也評論道。
“對了,我剛才是不是應該先打‘王’?”袁得魚雖然贏了,但完全摸不著頭腦。
“神經病,你打‘王’,我這裏有個‘怪’,你不就輸掉了。”老頭兒說道。老頭兒疑惑地看著袁得魚,很想跟這個牌藝不精的小子再玩一輪。
那個形似瘋子、神情詭異的大戶笑了一下,走開了。
兩天後,大盤經曆了100點左右的小反轉後回轉直下,凡是新近入市的進場者無不被套。
大約一周之後,正在營業大廳與人打牌的袁得魚被海元證券的工作人員一把抓住:“總算找到你了!老板問,你怎麼還不來上班?”
袁得魚聽到消息之後,高興地跑到大馬路上蹦得老高。
袁得魚馬上跟著他跑到總經理辦公室,隻見楊帷幄一副完全沒有距離感的樣子,喚他過去,對他小聲吩咐了一番。
楊帷幄是想讓袁得魚再摸一下江東機場落戶的路子,他希望找到更確切的理由。
袁得魚沒想到一來就接到一個奇怪的任務,點點頭,很快就出了門。
常凡看楊帷幄目送袁得魚出門,有些詫異,不由得開口道:“楊總,我覺得你對這小子真是煞費苦心,你隻想讓他求證一條消息?”
在這個圈裏,求證消息有很多種方法,一是直接找上市公司求證,這個方法看來最靠譜,也最不靠譜,因為如果沒有交情,它是不會將真實信息透露給你的,反而可能誤導你。二是找公開數據,如財務報表、交易所公告,還有交易數據等,這個要求有實戰經驗,不然你無法站在公司管理層的角度找出內在邏輯。三是靠資源,因為一家公司不管是做項目,還是被牽涉進什麼案子,肯定會有第三方參與,如資產評估公司、律師事務所,或政府的審查機構,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第三方也早早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但不混幾年,誰也建立不起這樣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