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和後記一樣,都是不吐不快的廢話和牢騷,設置VIP,怕有人不小心點進來,壞了好心情)
還在寫武俠小說的作者,90%都沒弄清楚,自己寫的到底是什麼。
我自己就是個例子,因為多年前萌發的念頭動筆,直到寫了一半,才真正思考這個問題。
我覺得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就不會把時間,再浪費在這上麵了。
很可惜多年之前,我已經決定要把它寫完了,所以也隻能盡快寫完它。
那麼,武俠小說,到底是什麼呢?
很簡單,不過是一種最低級的爽文罷了。
有人認為,武俠的沒落,網文的崛起,是因為讀者欣賞水平在下降,沉不下心來閱讀,娛樂庸俗化,“曲高和寡”,甚至還有說“俠義精神喪失”的。
這些觀點,真的很滑稽。
國民的教育水平是在上升的,不可能讀個通篇大白話的武俠小說還會吃力。曲高和寡?事實上,任何曲高和寡的文化形式,都是有小圈子的,並且是能夠傳承的。不過,武俠小說現在不是和“寡”,是和“無”,不是因為“曲高”,而是因為“曲低”,跟真正流行的爽文相比,它引人愉悅的技巧,既墨跡又過時。至於“俠義精神喪失”,你見過幾本武俠小說的內核是“俠義”?俠,不過是一塊便於武俠小說宣傳的遮羞布,讀者不愛看,作者也不愛寫。
幾十年前,武俠小說本來就視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鴉片,滿滿充斥著不健康的元素,有那麼幾位“武俠大家”,力挽狂瀾,拉高了武俠小說的格調,使得到20世紀初,這個題材已經被世人承認。
什麼“弘揚俠義”、“俠之大者”、“寧可無武不可無俠”、“謳歌曆史謳歌國學謳歌傳統文化”......提出這些觀點的武俠作者,沒準兒有幾位,還真懷著這樣“天真善良”的願望。
但這不過是一種替武俠小說正名的宣傳方式,隻有這樣,武俠小說才能名正言順,傳播得更廣,賺到更多人的錢,作者和出版商樂於看到這一幕,甚至整個華人圈,都樂於看到它帶來的經濟效益。
是的,最初的武俠作者,大都是因為錢才寫的。我們敬愛的金庸大師、梁羽生大師,也是為了報紙銷量,奮筆疾書。甚至有一位叫白羽的小說作者,迫於生計寫武俠小說,羞愧萬分,無顏再見魯迅。也許他很懂得,武俠小說不是他熱愛的文學,文學創作的內涵是美,而武俠小說的內涵是爽。
確實,像金庸這樣的小說大師,可以兼顧美和爽,在創作武俠小說的時候,在娛樂性外,還賦予小說很多其他的“文化意義”。號稱凡有華人處,上至學者教授,下至商販腳夫,所有人都讀金庸。
但是隻要想一想,這些學者教授,商販腳夫,所有人,熱愛的都是“文化意義”?那麼到了這個時代,熱愛“文化意義”的人都去哪兒了?很顯然,他們熱愛根本不是此物。過去人也好,現代人也好,熱愛的東西始終沒變,是爽。
俠以武犯禁,這就是武俠小說的爽點,跟“俠”沒有任何關係,重點是“以武犯禁”。
武,就不用多說了,武俠小說,被討論的最多的,吵的最多的,永遠是誰武力值高低的問題,被武俠迷稱為“論武”,可以超過其他方麵加在一起的討論量。其實,這不是武俠小說獨有,我看個吹奏題材的動畫片,都會有人因為裏麵誰誰的水平更高,吵得麵紅耳赤,更逞論是以“武”為核心的武俠小說。應該上至學者教授,下至商販腳夫,最關心的問題,都是誰的武功最高,看金庸的訪談,他每次出席各種場合,朋友和書迷肯定會問他這個問題。慕強,是人類的天性,是對自身願望的一種反映,武俠小說的爽點,一大半來自於此,真要“寧可無武”,作者們隻好去喝西北風了。
犯禁,也是人的原始欲望:區別自己和別人的願望。不少人說,熱愛武俠文化,就是鍾情於那種來去自由的江湖感。剖析一下,是什麼意思呢?不外乎,仗著一身本領,可以破壞規則,掙脫束縛,獲得普通人沒有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