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何以問道(1 / 2)

“別人不信,但我卻不敢放過,因為命格已定,縱然是妄自徒悲,也比既成事實來得更殷切啊!”東皇玉道。

他信命,但不會信不勞而獲的命,唯有淚千行,曆盡生死滄桑,才能無怨無妨。

東方寶一怔,盡量閱曆尚淺,但也知道我命不由他的道理。

命格貴重,但存在的希望又何以輕薄?

對短命的凡人而言,結果比過程重要;對長壽的仙人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玉哥一向不信命,不信邪,現在怎麼有感而發了?”

“因為自從成了仙人,我發現人生更無趣多了,假使用單一的獨行來換取修為的強大,那閉關一次所浪費的千年萬年就如彈指一瞬,根本不能讓心性成長,徒有實力,又還剩下什麼?不過是漫長的無盡孤獨和慣看生死的麻木而已。”

“不愧是玉哥,懷著玩世不恭的刺激感,用青春去享受春風與秋月,真是一棵不老鬆、長青樹!”

東皇玉已朝卜算子走去,背影依舊,可心中卻有一絲絲僥幸,希望得到命格的指引。

“雖然別人喜歡以貌取人,但我卻不認為,這或許是對本質的勝於形表吧!”

東皇玉著,坐在了卜算子的麵前,作為貴公子,他雖然不會一擲千金,但也學不來那種吝嗇鬼。

當把一帶報酬放在桌上時,卜算子的雙目僅隻是淡淡地掃了一下而已,沒有什麼的意動。

“想知道什麼?”

卜算子懶洋洋的問。

東皇玉知學道之人應懷的五種心態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業之本;第三要真看破,世間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虛華不實;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惡業,將來一墮地獄,受種種苦,無人救護;第五要知現在命根,隻此一息之間。

若此息一斷,則再求今日學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況受用富貴乎?

東方寶聽父親東方修己過,學道之人若具備五種心,則對於目前一切虛華境界,自然冷淡,心地自然清淨,向道之心也日久彌堅。

這五種心分別為:

一、要為生死心牽即學道的目的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

人活在世上,要經曆諸多磨難和痛苦,如果再不珍惜人生,作惡多端,以後還會在六道之中輪回,求出無期,苦不可言。

一名學道者從入道之初就應當認識到生死輪回的苦楚,從而真為生死發慈悲心。隻有堅定了為生死的心切,學道者才會心無旁騖,專注修學。在修學的過程中,學道者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塵世的汙濁和人世的矛盾痛苦,從而能夠發起出離之心。

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業之本。即修道者要認真修道,要時時想到身是苦本,想到自己在五濁惡世中所受到的各種苦難,更加增長自己的道念,從而積極向上,早日成就。與此同時,身是痛苦的根源,而且,人心也是產生妄想和造作惡業的根本。

一切唯心所造,凡夫之心妄念紛飛,現代社會的各種聲色貨利都在誘惑著修道之人,如果修行者沒有一顆堅定向道的決心,便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俘虜,從而見異思遷。修行者若不能在修行過程中心如止水,就會被妄想所束縛。

若是所產生的妄念是邪惡之念,就會成為造業的根源,有時還會在惡念的驅使下造作種種惡業,學道不成,反而墮落。因此,放生偈語: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忘。心忘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學道之人隻有熄滅妄念之心,才能夠真正專注道業。

三、要看破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這些都是虛華不實之物。

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人之所愛,很少有人能夠看破。仙人們常“名韁利鎖”,意思是名和利就像韁繩和枷鎖一樣束縛著饒自由,使讓不到解脫。

如果仙人能看淡一些這些名利,將會過得輕鬆而充滿樂趣。然而,在這個充滿欲望和追求享受的時代,饒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也許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功名利祿成了人們奮鬥的目標和人生的目的。過去有多少英傑因追名逐利而落得鬱鬱寡歡,無奈和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