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心靈深處(1 / 2)

“至從天帝殞落後,修為高深的角逐者就沒有停止妄想。可誰又能讓三界仙人信服呢?墮仙不能,羅睺不能,而三清的意見又不統一,故而不了了之。軒轅大帝本是最佳人選,可早已退隱多年,殞身之後更是英名受損,所以隻有另立天帝了。”東皇璽道。

薛劍的手指輕敲著案麵:“聽說那位昊天上仙也是天帝人選,不知道德行如何?”

“昊天乃混鯤祖師的小弟子,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都是他的師兄,女媧娘娘、太上道君都支持他,可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並不那麼認為,因為一旦天帝是昊天,闡教和截教會失去威望的。”東皇庭道。

東方小寶有些不清楚內情,問道:“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軒轅大帝和帝俊都有自己的龐大勢力,這些上仙足以維持天庭的運轉。可昊天乃孤家寡人,除了妻子西王母有些地位外,根本無將無兵可遣,到時恐怕會落在三清的門徒身上。你說,哪位大仙又心甘情願的放棄逍遙日子去受驅使呢?”東皇明月道。

幾人默然無聲,修仙本求逍遙遊,又怎會作繭自縛入樊籠?

眾仙對大道的追求唯恐不及,而已經真正得道的聖人卻又對權位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所以太上老君曾教導即將離去的度厄真人道:“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麵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裏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他見度厄不應聲,接著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修道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三界,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汝為修道仙士,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又囑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汝要多學習水的德行。”

度厄真人不解的問道:“師尊,水又有什麼德行呢?”

太上道祖拂塵一掃,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度厄真人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說:“師尊此言,使弟子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太上道祖點了點頭道:“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人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嚐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