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獨行道(1 / 2)

修道之人僅僅有孤獨還是不夠的,在這孤獨的狀態下,還要做些事情,才能事半而功倍,才能更算得上修行。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原理:人的一切感受,都是附著於種種事物上的,其中的悲歡苦樂,必是與某些東西或事情相關聯。

人所歡喜必然關聯著讓其歡喜的人事物,人的悲傷也必定關聯著讓其悲傷的人事物,一切感受無不是如此,大家可以想想是不是。

而如果剝離這層附著聯係,割斷其中的攀緣關係,回歸內心體會,所有的感受就僅僅是一種抽象的感覺而已。

心中並存的種種感受,就像團團煙霧一樣,當這種聯係切斷了,這種依附沒有了,所有攀緣止息了,這些感受自己就是不能持久的,然後也會像煙霧一樣自己漸漸散去。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附著,才有了造作不息的輪回,附著沒有了輪回也便止息了。

覺性的開發就可以靠這樣去散,表層的散去了,更深一層的就會浮現,再散去再浮現,再浮現再散去。

煙霧散去一層,“獨”的靈光也會更盛一層,如此內外夾擊下,就是逼近“獨”而“見獨”的路。

那要做的事情,便是用心體味於這孤獨下的種種感受,並守住這種狀態。

這跟孤獨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孤獨本身就是一種對外界的解粘去縛,也隻有如此才能回歸自己的內心,在自己心上解粘去縛。

解粘去縛之後單純的感覺,就是感受的本來麵目,所呈現的就是感受的純淨狀態。

修道和覺悟為的就是見到人心的本來麵目,這時的程度雖然還淺,卻正是一個起點和開端。

獨的修行,孤獨是起點和原點。除此之外,一切與獨相關的品質,也都值得人們注意和重視,也都是道的不同端口。

比如自己時要慎獨,在世間要獨立。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尤顯重要的能力,也是獨處。

憑借這個獨,人才能獨當一麵,進而獨步天下。其功用何止在心性上,心生萬法,一切成就都要在這塊獨的土地上生長起來。

故俗話曰:庸人湊熱鬧,智者守孤獨。

春華陽走了進來,但不敢靠近,隻得遠遠作禮:“主上,他們已經破了迷魂陣。”

石墨久久未答。

春華陽再次施了一禮:“主上,你看我們是不是該……”

“鳳麟洲一行,眾仙死傷過半,心中已有餘悸。現在羅睺大鬧三界,怕也難永久。本座並非貪生怕死,實在是不想因殺戮而悖道失德。如果你實在等不了,那就聽一聽本座的心聲吧。”

“好啊,主上心聲,屬下當刻骨牢記。”

見石墨睜開了眼,春華陽解下腰上承影劍,坐在地上開始聽。

從前的某一天,楊柳鎮的黃衍和好友東門修共邀齊去都城入職,走到一偏僻山路,忽然聽見有女人喊“救命”。

二人雖是苦讀聖賢文章的主,但也是有著一腔熱血的男子,碰上這樣的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等黃衍與東門修聞聲而去,找著那呼救的女子時,皆被眼前的狀況驚住了。

這女子周圍並無一人,卻看見她的雙手被牢牢拴縛,外衣正要滑下脫落,女子滿臉一副驚恐狀。

黃衍性子較急,立即上去要救人,東門修卻一把將他抓住了,說這女子怕是被邪物纏上了,須謹小慎微才行。

“在青天白日之下,窮山僻壤之處,我怕什麼?”

黃衍此時哪顧得害臊,嘴裏雖對女子說非禮勿視,但他卻脫下褲子,對著女子就是一泡尿澆了過去。

咦?還真奇怪了,聽著“嗤啦”幾聲響,地上冒起白煙,反倒沒了動靜。

那女子竟脫繩得了自由,忙用手拉起身上的衣物,對著兩人磕頭作揖,連聲感謝。

黃衍沉浸在童子尿破邪術的驚喜中,幾十息沒有反應,倒是東門修攙扶起女子,詢問她為何會在荒郊野嶺遭遇此等怪事。

那女子是個有趣的人,站起身來,嘴裏直念“半仙果然料事如神”,說她得趕快折返去和半仙賠罪,或許能免了這場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