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山上,白雲深處有一座宮觀,道長黑守一常在廚房做事。
有一次,黑守一正在廚房裏忙活,而他剛入道不久的徒弟姞元靈路過那裏,便問道:“師父,您在幹什麼?”
“我在牧牛。”
“牛?哪裏有牛,師父您不是正在這廚房裏幹活嗎?”
黑守一見姞元靈不明白,便放下手裏的活,和徒弟坐下而娓娓道來。
原來黑守一回答說他在牧牛,意思是說在調養心性。
在廚房裏做事的同時還能調養心性,或者說,在廚房裏做事的本身就是調養心性,這是個難能可貴的境界。
徒弟姞元靈聽了這話若有所思,便進一步問道:“不知師父您怎麼牧這頭牛?”
黑守一不慌不忙的回答:“隻要它進入草中,就拽住鼻繩,把它拉回來!”
答語中的“草”象征外物、外境,“入草”就是認同外境,追逐外物;而“牧牛”則要保持心態的調和、刻意防範。
一旦牛要犯人苗稼、執著於草,就要立刻拽緊鼻繩把它拉回來。
心如果追逐外境,也要把它拉回來。
牛被訓練調和得久了,便會馴服,一旦馴服了,鼻繩就成了多餘的東西。
心性修煉得圓熟安定了,在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之外,縱使見了花花世界的萬般景象,也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抉擇,能夠及時排遣不當的欲望,這時,一切的約束也都顯得多餘了。
姞元靈聽了黑守一的話,由衷敬佩道:“師父,您真會牧牛!”
“牧牛”就是要保持心態的調和,一旦落入形形色色的“草”中,就要立即將心拽過來。
《清靜經》有雲: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修道的過程即是“騎牛至家”,悟道後方能“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黑守一帶著姞元靈出門雲遊,無論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或翻山越嶺,黑守一都逍遙地走在前麵,姞元靈背著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應,彼此為伴。
姞元靈走著走著,心想:“難得人身,但短短幾十年生命卻必須經曆生老病死、受五道輪回之苦,真苦啊!不過,既然要修行,就要立誌無量度人,救度眾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趕快精進才行!”
想到這裏,走在前麵的黑守一突然停下腳步,麵露笑容的回頭對他說:“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我前麵。”
姞元靈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照師父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麵。
走著走著,姞元靈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啊!
《道經》裏說,度化眾生必須順應眾生的需要而行各種布施,“這真是太辛苦了!況且天下眾生苦難多,到何時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念頭一起,就聽到黑守一很嚴厲的對他說:“快停下來!”
姞元靈趕快回頭,看到師父嚴肅的麵容,嚇了一跳!黑守一將包袱拿給他說:“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麵走!”
姞元靈想:“做人真苦!剛才自己還那麼開心,才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
“凡夫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行好,起碼我可以麵對苦難眾生,跟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這時,黑守一又麵帶笑容的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姞元靈走在前麵。
姞元靈就這樣反覆的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黑守一又用很嚴厲的態度對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