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泰和有很多年沒過過呂洞賓了,所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道門的洞天便是時空隧道。
在道門的空間概念中,除了將天地整體分成三十六層天以及無盡天地空間之外,道以還詳細描述了和天地空間相連的各個空間,這就是洞天福地,所謂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內的道門神聖空間。
道門的“洞天福地”說早在《道濟經》、《真誥》等上清派道書中已經提及。
天仙所居的勝境有的在天上,如三清境等三十六天;有的在海中,如十洲三島;有的在名山洞府,如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理論是道門天地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內涵可以解釋如下:在人類棲居的以天地為中心的居留空間中(即所謂的“大天世界”)還並存著三十六所相對隔絕、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處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
“洞天福地”是人間仙境,大多位於華夏境內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間,它們通連貫通通達上天,構成一個特殊的世界,其中棲息著仙靈或避世異人。
與普通人所居住的大天世界不同,洞天世界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時間、空間構造。
由於它的時間速率不同於人們的世界,加之空間結構也與大天世界判然不同,因此在通常情形下,洞天世界對世人是不顯現的。
世人除了因某種特殊機緣進入洞天外,通常是很難造訪這種神秘世界的。
對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釋見於早期上清係經典《紫陽真人內傳》,其雲:“天無謂之空,山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房也。山腹中空虛,是謂洞庭;人頭中空虛,是謂洞房。是以真人處天處山處人,入無間,以黍米容蓬萊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載焉。”
依此所解則“洞天”實有廣、狹二義。
廣義的洞天包括天空(天無)、山洞(山無)及洞房(頭空)。此解釋清楚地表明了道門的天地觀:天地由多層空間組成,天地中的時間、空間都是相對的,有中存無、無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在華夏的道門史上,不少古簡文獻記載了普通人到達這些洞天福地的神奇經曆,形成了“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時間觀念,即人們普遍認為仙境中的時間與普通人類的時間是不同的,這種“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時間觀念一直被大眾認可。
道門中的洞天福地至少已經到達了第五維的狀態,如果說時間(四維)是由三維運動構成的,那麼五維就是由四維運動構成的。第五維空間其實就是一個時間平麵。
可以想象,一個五維空間的物體,應該是跨越不同時間軸線的,但在任意一個時間軸線上人們隻能觀察到它的一部分。
所以,對於洞天福地,有時候普通人隻能觀察到它的一部分,世人除了通過某些特殊的機緣才可以偶然進入洞天,平常是很難窺探這些神秘世界。
在道門看來,人類和天仙們共同棲居在一個叫作“大天世界”的空間之中,而“洞天福地”指的是大天之內的道門神聖空間,這三十六個相對隔絕、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處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就位於華夏境內的大小名山之中,它們相互貫通,構成一個特殊的地下世界。
也就是說,“大天世界”與“洞天福地”的世界有重和,但不是包含關係。
因此,洞天世界對世人是不顯現的,常人不可能找到它,隻有可能“誤入洞天”,因為洞天沒有固定的地點。
但是,洞天又不是與人類世界完全隔絕的,它還在這個天地間,所以人們還是有機會發現它,洞天裏的仙人也會造訪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