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座不再信浩理,而你想圖謀時光塔,覺悟吧,死老兒!”羅睺道。
“終於要動真格了嗎?”鴻鈞老祖眯眼睛道。
“本座得不到的東西寧願毀掉,別人休想要得到,你擋不住我的,包括這片天地。”
“是嗎,貧道被小瞧了呢!”
“仙擋誅仙,聖擋滅聖,你可以試試!”羅睺收起了笑容,臉色嚴厲肅然,像要吃人似的。
羅睺右手持軾神槍,將最大殺威的玄冥氣注入槍杆,槍尖上頓時散發出絕殺絕鬥的威勁,這芒光強大無比,竟然將方圓百萬公裏的天地都籠罩成了一個天然的熔爐。
與此同時,他左手一揮,時光塔便散發著神聖的光暈出現在其左手,大有裝天收地的本事。
雲騰騰而風卷不息,神聖的光輝在不斷的吞吐著天地,真正的大手筆大征服力出現了。
此刻,一切生靈悸動,無不駭然,皆有一種隨時都會被他人像捏螻蟻般捏死的渺小感,連旺盛的生命力都似乎衰弱了許多。
盛威之下,一切皆弱,絕殺之中,萬物盡俯,羅睺終於展現了他的真正實力,簡直是恐怖的怪物,憑這份實力的確可以與鴻鈞老祖一爭高下了。
“自古以來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貧道修道無極,今日卻碰見你這個異數了,與太上、元始相比,不愧為天縱奇才,三界第一智者。”鴻鈞老祖也不禁讚歎道。
“得道的人是聖人,在這片天地的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
“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德,德行遍處施行。”
“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故《黃帝內經》開篇在《上古天真論》談論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種聖賢。對聖人是這樣描述的,曰: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意思是說聖人安處於天地間的和氣,順合於八風的變化,讓自己的嗜欲喜好同於世俗,也就不會產生惱恨的情緒,行為並不脫離世俗,但舉動又不受世欲牽製。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所負擔,務求精神安逸愉悅,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會衰憊,精神不會耗散。”
“古人言聖人之心有七竅,人心竅越多的,便越是明白四達,對萬事萬物也看得更透徹。”
“聖人三界中最頂端的存在,又稱天地聖人、天道聖人,又謂之混元大羅金仙。”
“證得混元,便是聖人,統治乾坤寰宇,曆萬劫而不磨,沾因果而不染,與天常在,與道同存。”
“聖人在整個萬物架構中占據最重要的部分,是維持整個架構的根本,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聖人即是‘道’。”
“他們通晰萬事萬物,大千世界,眼中觀過去、現在、未來,掌中演時空、生滅、輪回。”
“因此,聖人意念一動,自有天道變化,無極無量,無生無滅,歸寂虛空,可聚可散,不生不滅,萬劫不磨,超脫時空,因果不沾其身,遊於物外,不以時空輪回為本,永恒永存。”
“故聖人之下,皆為螻蟻,若不能成聖,即便無限接近聖人,也終為螻蟻,不能永恒不滅,對聖人而言不費吹灰之力即可消滅。再多也是無用,聖人與道合真,和非聖之間根本不存在由量變而引發的質變問題。”
“當然,無量量劫對聖人而言,縱是關鍵,也不過一局棋盤矣,任是如何天地輪回重劫,也不能奈何分毫。”
羅睺說著,用無比犀利的眼神看著鴻鈞老祖,氣勢又增強了幾倍。
他之所以狠心對聖,因為他不承認這一切,更不承認這名老頑固的支派,這才率領三界魔頭逆天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