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道真(1 / 2)

聞道之人可以在年老的時候仍保持童顏,但保持童顏並不是聞道的目的,隻是聞道後的一個外表顯現而已。

聞道之人經過外天下(遺棄世故)----外物(心不為物役)----外生(忘我)----朝徹(物我雙忘,則慧照豁然,如朝陽初起)----見獨(體驗獨立無對的道本體)這幾個步驟後,就會進入無古今、無生死的寧靜境界。

真人的這種超脫生死的境界直接激發了人們的生存企慕,人類想超越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的憂慮與恐懼,道門“長生不老”的仙人信仰正是這一欲望訴求的觀念表達。

仙人長生不老,擁有永恒的生命,他們擯棄死亡,留戀生命。

所謂“生生者不生”,即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生,因此在肉體生命的價值取向上“真人”與“仙人”是迥然不同的。

“仙人”與“真人”的根本區別與對立即在生死觀上。

“長生不老”是道門仙人信仰的核心基點,而追求“長生不老”其實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如此就將生與死的對立凸顯出來。並且還要擺脫天命對生死的安排,通過金丹的服食來延益壽命,從而達到肉身不死的狀態。

“真人”則淡化生死問題,順從的接受生老病死的安排,將生死看做是無差別之事,生死也隻是氣之聚散而已,不管是聚的狀態還是散的狀態的,氣都會存在這樣就消解了對生死的憂患恐懼。

但不管是“齊生死”還是“求長生”,都表達了對生命的重視。

因為“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人能掌控的是活著的生命,對於死後的狀態是不得而知的,因此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死亡。

它雖然與仙人的生死觀有很大的衝突,但二者都洋溢著對生命的重視和對此在生存價值的肯定。

“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相勝”即相互克服,相互戰勝,含有相互排斥,相互對抗的一麵。

此句話就是說“真人”能夠達到天與人不相排斥、不相對立的境界。

但天與人不相排斥有三種情形:

一、天優先於人而人順從於天。

二、人優先於天而天服從於人。

三、天與人沒有主客物我之分,二者融而為一。

那麼真人之境中的天人關係是何種情形呢?

天與人有明顯的區別,“天”對於“人”有其優先性和主導性。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充滿價值的,人不是要去征服自然來體現人類的價值,而是要效法天地所呈現的偉大價值。因此,人對於天沒有優先性。

天地正因為充滿價值而與能實現價值的人,沒有本質的差異,並且真人的“喜怒通四時”,他能與天地相感通。

在這些條件下,真人必然走向物我、主客、天人合一的境界。

服丹守一,與天相畢,還精胎息,延壽無極,仙人能夠與天完全相合。

這不是在價值與情感上的相合,而是在兩者外在的相合,就像同一類別的事物能歸納在一起一樣。

這說明仙人擁有“天”的自然屬性,仙人在存在意義上實現了“天地與我並生”的狀態。

仙人的“與天相畢”並沒有消融二者的對立,反而突出了二者的差別,因為“與天相畢”的主語是人,是人經過服食丹藥,收斂心神後能夠與天相合。

這突出了人的主動性,也表明了人與天是有差距的,但人能通過自己的修煉,縮短與天的差距,最後完全與天同一。

天地是無始無終的,人能在生命形態上效仿天地,也能擁有無限的生命,然而“與天相畢”是站在仙人能擁有天的屬性與功能上來講的,仙人能像天一樣超越時間的限製,也能像天一樣擁有行雲施雨的奇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