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1 / 2)

公園650年永輝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李治帶領一隊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前往感業寺去為太宗皇帝李世民祭拜祈福。

待到寺中,寺院中大大小小的尼姑早已排成長長兩隊,迎接宮中祭祀隊伍。

感業寺位於陝西西安未央區六村堡鄉後所寨西南30米處,在豐產路北側,現感業寺小學即建於寺內[也有其他說法等。清嘉慶《長安縣誌》載:“感業寺是唐代禁苑內的皇家寺廟,唐高宗時,武則天曾在此為尼數載,因之馳名。”《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遺詔,命武才人出家於感業寺,“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三月奉詔回宮”。武則天在感業寺度過二載晨鍾暮鼓、青燈古佛、遠離塵世、麵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感業寺現存有石欄和武則天汲水井一口。《鹹寧長安兩縣續誌·祠祀考》載:“感皿寺,同治兵燹後殿宇盡毀,僅存明萬曆年一碑,鄉人掘土所得一碣上書:唐武後焚香院六小字,下書大唐感業禪院六大字,今俱存。”

《陝西通誌》載:寺在“古長安城西北,即武後為尼處”。寺內現存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秦府職官傅臻所立《重修古刹感業寺碑記》銘文中稱:“感業寺之從來別無可考,據於寺掘出毀埋僅存碑記有隋開皇九年之說,及觀史至唐高宗忌日詣寺行香得才人,繇斯參觀知此寺疑隋唐之修也……”

隋唐時寺院占地約300餘畝,山門在距殿南1500多米的竇家寨村北,其田野現還有插旗杆的石墩兩個。故有“騎馬關山門”之說。

明萬曆年間重修感業寺,按原麵積縮小到110,占地30.9畝,其他布局不變。重修後刻石碑、匾額各一方,碣石現存殿前碑亭內照壁下。後因兵火,建築物大部毀壞。

清末,群眾捐資重修大殿。大殿修在高1米,長10.5米,寬9.5米的地基上。坐北向南,寬8米,深7米,磚木結構,雕梁畫棟。後因年久失修,現隻留破舊大殿一座。

建國厝,在寺廟原址不斷出土寺院文物,其中有一方形覆盆式蓮花礎石,係釋迦牟尼佛座,長寬各0.53米,高0.45米,礎石上的鐫文中有“天和二年”銘文,由此可知在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的南北朝時期,即有感業寺。

又據陝西省博物館出版的陳子怡遺稿《新輯南宋長安誌佚文兩種》中第14頁載:“《通鑒》明言太宗崩,武氏隨從感業寺為尼。注引《長安誌》曰安業坊濟度尼寺為尼。感業寺在漢城之內,即唐時禁苑西部也。於此安置太宗嬪禦,在專製時代,理固宜如是。

經過幾千年歲月的洗禮,如今的感業寺藏匿在西安北郊後所寨村的感業寺小學裏。走進校園,高大的槐樹,古樸的環境讓我們立刻感受到了千年古寺與眾不同的曆史風貌。而古寺為何取名“感業”,還得從隋煬帝說起。隋煬帝的文才武功在中國的皇帝裏是非常有名的,他修了運河,征了高麗,所以他覺得自己幹的事情世上無人能及,他認為是上天賜予他的事業,所以就建了感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