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大明(1 / 2)

李治修建大明宮時,李治召見楊清心道:“楊公對於此次修建的大明宮,恐怕早有耳聞,朕想聽聽你一個一千多年後的人的看法和見聞?還望楊公不吝賜教?”

楊清心笑道:“皇上,臣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治笑道:“楊公果然爽快,今日朕備下宮宴,希望能和楊公像當年先皇與楊公秉燭夜談一樣,可以像朋友一樣談天下,論英雄?如何?”

楊清心起身作揖道:“微臣惶恐,但定當舍命陪君子。”

李治說:“楊公就先說說大明宮的選址吧?”

楊清心道:“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濱,南接長安城北郭,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一條象征龍脈的山原自長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橫亙六十裏,到了這裏,恰為“龍首”,因地勢高亢,人稱龍首原。龍首原本為隋大興城北的三九臨射之地,內有觀德殿,是舉行射禮的地方,唐因襲這一功用,隋初,以《周易》建設新都,認為龍首山川原秀麗,宜建都邑。龍首山分廣義、狹義兩種說法,廣義的龍首山指“從南山北麓伸向渭河的諸高岡梁原的統稱”。其範圍在滻河、灞河和潏河之間。而狹義的龍首山是指靠近渭河的呈東西向山麓的一部分。

“六爻”體現了《周易》乾卦卦象理論。唐長安城的設計師宇文愷附會了“六爻”與龍首山原的幾支山岡對應,這就是“六爻”地形。大明宮恰處於龍首原的“龍頭”處,即廣義龍首原的“九一高地”。大明宮前朝區占據龍首山的最高端,九一高地乃龍首山之主脈,龍頭所在,“頭高二十丈”,地勢十分高亢。站在大明宮含元殿向南眺望,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

大明宮建設的地理基礎,與宇文愷附會的“六爻”息息相關。一方麵說明唐代選擇宮址,講求一定的象征意義,是為了迎合封建禮製的需要;另一方麵,也反映了規劃者在遵循禮製的基礎上,必然會考慮實際需要而設計建築物的布局,這是唐人務實的一麵。”

李治又問:“大明宮一詞如何解釋?難道就明亮光輝,沒有意蘊麼?”

楊清心笑道:“回稟陛下,“大明”一詞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複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

楊清心又繼續道:“大明宮幾經周折,在貞觀初修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新宮建設開始。起初大明宮取名為“永安宮”,意求太上皇長永安泰。

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新宮更名為大明宮。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太上皇駕崩於長安大安宮寢殿內,大明宮建設隨即中止。此次建設時間僅持續半年有餘,按唐代殿堂營作,一般是先備料,後施工,石構件和木材的材質運輸及磚瓦的燒製,都很耗費時間,還要避開農忙季節,且李淵病逝十餘年間,不見有使用大明宮的記載,可以推測此次工程無多大建樹。大明宮的基本格局並非在貞觀時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