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上說少年情懷總如詩,我幹涸貧瘠的原野上卻雜味叢生,風霜凜冽。轉眼二十多歲,春天來了,花依然未開,遊走在殘疾的邊緣,愛情是一朵搖曳在崖頭上的酸棗花,想伸手摘下,卻又懼怕密密麻麻的尖刺讓我滿手淌血。

鄉下的男人靠身體吃飯,養家糊口全憑一個棒勞力。這一點連半憨不精的昌蛋都知道,他大我四五歲,據說小時候很聰明,有次在北地的一棵柿子樹上摔下來,腦子摔得缺了一根筋,脊骨也沒了正形,走路歪歪斜斜,村人都逗笑他“三不照”。有一年村子裏統一給殘疾人辦證,晚飯時,他找到我家門口,門口是個飯場,街坊四鄰都或蹲或坐在外麵吃飯,昌蛋問我媽:“大隊給您孩子送表了沒?”我媽說:“沒呀,咋了?”他說:“可不敢寫那表,一寫都尋不下媳婦了。”街坊們都哄然大笑說:“乖呀,昌蛋真搗蛋,怪精明,你寫了沒?”昌蛋一臉的正經:“沒,我不要!我都叫俺娘又給大隊送去了。”有人迂闊著說:“對了,不敢要,不要你盡忖住氣尋媳婦了。”昌蛋齜牙咧嘴地笑著,一臉的豪勝之氣。我卻紅了臉,渾身上下的不自在,甚至心裏有些惱恨了昌蛋的多嘴。

日子一點點往前趕,而身上的病情也寸步不讓,步步緊逼,脊柱彎曲,走路勾頭彎腰,雙側髖關節間隙狹窄融合,走路步子也邁不開了。三十歲一過,便常會遇到了一個難堪的問題,有些場合,不熟悉的人就會問起:“您有幾個孩子?”

記得第一次在朋友家裏,朋友的朋友夫妻兩人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女兒,相互客套了兩句家常,他媳婦問:“您幾個孩子”?問得看似順理成章,我卻感到毫無防備,遂低了眉目,感覺對不起人似的嚅嚅:“我還沒成家。”再看這媳婦,滿臉通紅,不自然得兩手扭捏在了一起,像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自責地滿目愧疚,趕緊轉了話題。這樣的場麵是讓人很尷尬的,問的是好意,答的是實情,然而生活總有時讓人不上不下地吊著,顯擺它的能耐。

其實真正對不起的應是父母,操盡了心血把兒子養大,卻不能去依靠,去頤享天倫,但那時他們沒有給我一絲的壓力。多年以後我回想,父母心裏肯定深藏有一種深深的落寞和焦灼,就像當了二十年民辦教師的父親,伏案批閱,諄諄教導之下,遇到了一個讓他飽含信心卻又成績不盡人意的學生;就像種了一輩子莊稼的母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起早貪黑,揮汗如雨,春種了卻得不到秋收。

盡管如此,父母也會因我而遇到這樣的難堪局麵。一次,母親糖尿病加重,縣城住院,我和父親去照顧,同病房的一個老阿姨,見我出出進進打水送飯,就給我母親說:“看您孩子多好。”母親躺著說:“他一輩子心腸軟。”老阿姨接著問:“咋不見您兒媳婦呢?您幾個孫子?”母親的臉色隨即不自然了,扭過頭不再吭聲,老阿姨一臉的困惑。我知道對母親來說,這是個近乎殘酷的問題,甚至是一把利劍,讓她用皴裂粗糙的手在刀刃上去刮一刮,試試看是否鋒利。母親一輩子沒讀過幾年書,但個性要強,在她的心裏鄉下人誰家無後是一件很讓人抬不起頭的事情,她見慣了鄉人吵架或起毒誓常常就是:“讓誰誰斷子絕孫……”“斷子絕孫”意味著“天有報應”,意味著“罪有應得”,勤苦善良的母親何曾想到如今自己要直麵這樣的錐心之問?

書上說少年情懷總如詩,我幹涸貧瘠的原野上卻雜味叢生,風霜凜冽。轉眼二十多歲,春天來了,花依然未開,遊走在殘疾的邊緣,愛情是一朵搖曳在崖頭上的酸棗花,想伸手摘下,卻又懼怕密密麻麻的尖刺讓我滿手淌血。

鄉下的男人靠身體吃飯,養家糊口全憑一個棒勞力。這一點連半憨不精的昌蛋都知道,他大我四五歲,據說小時候很聰明,有次在北地的一棵柿子樹上摔下來,腦子摔得缺了一根筋,脊骨也沒了正形,走路歪歪斜斜,村人都逗笑他“三不照”。有一年村子裏統一給殘疾人辦證,晚飯時,他找到我家門口,門口是個飯場,街坊四鄰都或蹲或坐在外麵吃飯,昌蛋問我媽:“大隊給您孩子送表了沒?”我媽說:“沒呀,咋了?”他說:“可不敢寫那表,一寫都尋不下媳婦了。”街坊們都哄然大笑說:“乖呀,昌蛋真搗蛋,怪精明,你寫了沒?”昌蛋一臉的正經:“沒,我不要!我都叫俺娘又給大隊送去了。”有人迂闊著說:“對了,不敢要,不要你盡忖住氣尋媳婦了。”昌蛋齜牙咧嘴地笑著,一臉的豪勝之氣。我卻紅了臉,渾身上下的不自在,甚至心裏有些惱恨了昌蛋的多嘴。

日子一點點往前趕,而身上的病情也寸步不讓,步步緊逼,脊柱彎曲,走路勾頭彎腰,雙側髖關節間隙狹窄融合,走路步子也邁不開了。三十歲一過,便常會遇到了一個難堪的問題,有些場合,不熟悉的人就會問起:“您有幾個孩子?”

記得第一次在朋友家裏,朋友的朋友夫妻兩人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女兒,相互客套了兩句家常,他媳婦問:“您幾個孩子”?問得看似順理成章,我卻感到毫無防備,遂低了眉目,感覺對不起人似的嚅嚅:“我還沒成家。”再看這媳婦,滿臉通紅,不自然得兩手扭捏在了一起,像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自責地滿目愧疚,趕緊轉了話題。這樣的場麵是讓人很尷尬的,問的是好意,答的是實情,然而生活總有時讓人不上不下地吊著,顯擺它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