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使者的引領下,火巴賀成功與曷薩拉帝國的使者見了麵。
雙方一拍即合,立刻商定了如何開始計劃。
但是,這一切陳明都不知曉。
他此刻正在工部與眾工匠交流火炮的研製。
據史料記載,這個時間的火炮在南宋就已經出現,隻不過還是最普通,最低級的火石炮。
這種炮就是炮管加炮座,然後利用火藥爆炸,將炮管裏的石頭射出去。
但是陳明好歹是後世而來的人,聽說的最多的,也都是明朝的紅衣大炮弗朗機炮什麼的。
所以,陳明自然也是以這個要求來製作的火炮。
畢竟是知道後世大炮的發展史的人。
而且大炮的炮彈,陳明也根據前世看得到的大致信息,製作了出來。
一個是燃燒彈,這種炮彈的外層是厚厚的鐵皮,內部卻是滿滿的火藥,由一根引線點燃,
這種炮彈的發射方法就是先點燃炮彈的引線,然後再利用大炮將其發射出去,等到落入敵人之中,再突然爆炸,內裏的火藥將大量噴灑出去,燃燒四周的一切人和物。
另一種是開花彈,這種就是內裏不僅填充了火藥,陳明還讓人放入了一些鐵皮石斛,同樣有一根引線從內部延伸出來。
和燃燒彈的發射沒有區別,唯一區別的就是,炮彈在落入敵人中間的時候,等到引線燃燒到內部,點燃了火藥後,會將內部的那些鐵皮石斛全都炸出去,形成一種類似於後世手雷一樣的效果。
不過這兩種炮彈雖然製作完成,但是最重要的大炮卻一直效果不佳。
陳明讓工匠們利用鐵來製作大炮,可鐵製作的大炮始終密封性不好,無法完成最好的點燃。
最開始的大炮製作的都是銅。因為銅的密度大。不容易炸膛,但是銅的質地就比較軟,雖然不容易炸膛,但是使用壽命並不長,而且銅在現在這個時代裏,代表的就是一筆錢。
不過大炮除了密度不夠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大炮發射出去以後得精準度卻總是差了一些。
最後,陳明還是歎了一口氣,選擇將線膛的方法交給了工匠。
通過在大炮內部製作線膛,成功的使大炮的射擊精度提升了不少,可惜的就是,線膛炮雖然精度高,內部的線膛卻十分影響更換炮彈,這也是後世滑膛炮與線膛炮的爭論原因。
線膛炮的精準比較好,可以精準的打擊敵人。
而滑膛炮則更加具有威力,同時換彈比較方便。
隻不過現在又不是後世那種追求精準還是追求威力的年代。
這個時間裏,總有如此火器的,也隻有陳明一人。
所以他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將線膛教授給工匠們。製作出了第一批線膛炮。
找來一些奴隸兵,讓他們將線膛炮拉到郊外的試射區域。
上彈點燃一氣嗬成。
隻聽得嘭的的一聲巨響,一發炮彈遠遠的就飛向了陳明指著的一處山坡上。
不過盡管加上了線膛,精準度還是比較差。但總體來說還是挺不錯的,陳明指定的小山坡雖然沒有被全部炸掉,但還是被炸掉了三分之一。
對此,陳明還是比較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