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老怪道:“師父這次回到中原,曾到應天府祭拜我大哥,碰巧遇到他的後人戚舜賓。
從其口中得知,二年前邑民富人曹誠在睢陽學舍舊址出資三百萬金,造舍百餘間,聚書千餘卷,廣招學生,又請戚舜賓為主院,曹誠為助教,睢陽學院得以重建。”
彭黎十分欣喜,又問道:“那玉佩定是師父的家傳之物了?”
海外老怪點頭道:“不錯,我和我大哥各有一塊,我的是‘武’玉,我大哥的是‘文’玉,現在‘文’玉已經傳給了戚舜賓,他見到‘武’玉,就知道是我推薦的朱說了!”
彭黎聞之恍然大悟,至此方知內中原由。
關於朱說遊曆嶽陽樓、勇救彭黎之故事到此結束,朱說此後於本書中亦不再登場。但關於此人還須多交代幾句,本故事中之朱說並非普通人,他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北宋傑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九百八十九年)己醜秋八月丁醜,出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淳化元年(公元九百九十年),其父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隻得抱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零一一年),範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
數年寒窗生涯後,範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之抱負。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零一五年),範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鑒於已有朝廷俸祿,範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天禧元年(公元一零一七年),範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從此便歸宗複姓,恢複範仲淹之名
先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公元一零四零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慶曆三年(公元一零四三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曆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佑四年(公元一零五二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歲。被朝廷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有名篇《嶽陽樓記》傳頌於世。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誌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本段故事係結合範公之經曆,加以文學加工杜撰而成,正史並無朱說勇鬥江湖賊寇之一幕。如此為之,藉以稱頌範公剛正不阿之美德,以及讚頌寒門才子之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