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變化對於你來說,也許是漸進的。但是提高到人類曆史的角度——我們“記住知識”的方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內,新的認知方式突然成為主流,這種變化是不連續的、跳躍式的,就像電子從一個能量級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級。
這種突變式的進化,我們就稱為“躍遷”。
思考方式的改變:從獨自思考到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對信息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思考方式。當我想到一個點子,我不會馬上繼續獨自思考下去,而是會上網找找有沒有其他人也激發過類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電話給一個專業人士聊聊業內最新動態。
你也許會想,這太可怕了。一個人想到點兒東西,然後就馬上聯網搜索、與人溝通,好像自己沒大腦一樣——你說這是不是變蠢了?
我開始也這麼想,一直到我意識到,其實我過去寫書、寫專欄、講課也並不是完全獨自完成的。我寫出來書,發給編輯和朋友,大家丟給我他們的觀點以及最新看到的信息,然後我再改。和今天的方式一樣,隻不過現在迭代更快、範圍更大,以前從出書到收到反饋要半年,現在昨天發表的專欄今天就有回應。但是本質並沒變,寫作就是一種和讀者的對話。
那我到底有沒有變蠢呢?
有必要區分下“獨自思考”和“獨立思考”。我們可以調用全世界的知識和觀點,但是依然需要獨立麵對兩個問題:其一,進入場景,麵對當下資源、當下情景你如何解決當下問題?其二,回到內心,你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要調用多大的資源?你準備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創造怎樣的生活?這些都需要你獨立思考。
你可以聯機打遊戲,看人家的攻略通關,但還是需要獨立地玩這一關,達成你自己玩遊戲的期待。就像跨國企業都在做的glocal(global-local)——“全球本土化”戰略,有全球視野,但是保存當地特色。
如果你有獨立思考能力,聯機思考會讓思想質量變得更高,迭代更快。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成為一個“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核心競爭力的改變:人機合一
任何一條行業鏈,一旦某個鏈條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術,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會變化。
數碼攝影剛出來的時候,遇到了當時主流膠片派的一致反對——“沒有質感”“顆粒度太大”“噪點太多”。我手頭有一個2002年出廠的3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剛起步的數碼相機攝影效果也的確不盡如人意。
膠片派反對數碼攝影更加深層的理由其實是,這個玩法簡直是作弊!膠片派多年摸索學習的暗房技術、衝印拚接技術變得一點兒用都沒有。如果有點兒靈性和審美能力的年輕人,拿個手機再來點兒濾鏡,效果並不比一般的攝影愛好者差。我認識的一位報社攝影記者曾特別驕傲地告訴我,他能用一秒鍾憑借手感不看鏡頭直接對焦,拍清楚一隻鳥。今天自動對焦的相機,很多都能做到這一點。數碼技術的滲入使攝影界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走向了觀察和審美能力。
這種變化對於你來說,也許是漸進的。但是提高到人類曆史的角度——我們“記住知識”的方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內,新的認知方式突然成為主流,這種變化是不連續的、跳躍式的,就像電子從一個能量級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級。
這種突變式的進化,我們就稱為“躍遷”。
思考方式的改變:從獨自思考到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對信息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思考方式。當我想到一個點子,我不會馬上繼續獨自思考下去,而是會上網找找有沒有其他人也激發過類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電話給一個專業人士聊聊業內最新動態。
你也許會想,這太可怕了。一個人想到點兒東西,然後就馬上聯網搜索、與人溝通,好像自己沒大腦一樣——你說這是不是變蠢了?
我開始也這麼想,一直到我意識到,其實我過去寫書、寫專欄、講課也並不是完全獨自完成的。我寫出來書,發給編輯和朋友,大家丟給我他們的觀點以及最新看到的信息,然後我再改。和今天的方式一樣,隻不過現在迭代更快、範圍更大,以前從出書到收到反饋要半年,現在昨天發表的專欄今天就有回應。但是本質並沒變,寫作就是一種和讀者的對話。
那我到底有沒有變蠢呢?
有必要區分下“獨自思考”和“獨立思考”。我們可以調用全世界的知識和觀點,但是依然需要獨立麵對兩個問題:其一,進入場景,麵對當下資源、當下情景你如何解決當下問題?其二,回到內心,你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要調用多大的資源?你準備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創造怎樣的生活?這些都需要你獨立思考。
你可以聯機打遊戲,看人家的攻略通關,但還是需要獨立地玩這一關,達成你自己玩遊戲的期待。就像跨國企業都在做的glocal(global-local)——“全球本土化”戰略,有全球視野,但是保存當地特色。
如果你有獨立思考能力,聯機思考會讓思想質量變得更高,迭代更快。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成為一個“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核心競爭力的改變:人機合一
任何一條行業鏈,一旦某個鏈條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術,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會變化。
數碼攝影剛出來的時候,遇到了當時主流膠片派的一致反對——“沒有質感”“顆粒度太大”“噪點太多”。我手頭有一個2002年出廠的3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剛起步的數碼相機攝影效果也的確不盡如人意。
膠片派反對數碼攝影更加深層的理由其實是,這個玩法簡直是作弊!膠片派多年摸索學習的暗房技術、衝印拚接技術變得一點兒用都沒有。如果有點兒靈性和審美能力的年輕人,拿個手機再來點兒濾鏡,效果並不比一般的攝影愛好者差。我認識的一位報社攝影記者曾特別驕傲地告訴我,他能用一秒鍾憑借手感不看鏡頭直接對焦,拍清楚一隻鳥。今天自動對焦的相機,很多都能做到這一點。數碼技術的滲入使攝影界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走向了觀察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