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國家文件升格,由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首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文物)保護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並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全國“文化遺產日”(2018年改為“文化與自然遺產日”);2006年2—3月,由文化部九部委聯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這是我國舉辦的首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名的全國性展覽;200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各層級的名錄也陸續公布,標誌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係的初步建立;2007年6月,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表彰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進工作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直至2011年2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越來越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做出重要指示。同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製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斷向縱深發展,對我國傳統工藝的振興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此次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組織出版的這套“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叢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發行的。該叢書收錄了《藥香製作技藝》《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小靳匏器範製技藝》《王氏裝裱技藝》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項目,都是我國傳統工藝中的經典之作。
“藥香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家族傳承的一種傳統製香方法,經過五代人的努力從清末傳承至今。傳統藥香的製作全部采用純天然、無汙染的植物和可再生的珍貴樹木,及部分傳統動物香為原料,其工藝流程包括幾十道工序,製作過程全部按照古法手工製作。現該項目的第五代傳人為李時亮,十餘年來,借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利契機,他已將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廣泛傳播,並使家族藥香產業更加紅火。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由北京劇裝廠申報,並已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劇裝戲具主要含戲衣、盔頭、靴鞋、髯口、把子等品類。目前,北京劇裝戲具製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孫穎,主攻戲衣製作,為北京工藝美術一級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2009年其設計的“龍穿壽團珠繡褂”,采用京繡和珍珠裝飾傳統圖案,穿了近10萬顆珍珠,獲得第四屆北京工藝美術展“工美杯”金獎。
2005年12月,國家文件升格,由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首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文物)保護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並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全國“文化遺產日”(2018年改為“文化與自然遺產日”);2006年2—3月,由文化部九部委聯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這是我國舉辦的首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名的全國性展覽;200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各層級的名錄也陸續公布,標誌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係的初步建立;2007年6月,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表彰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先進工作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直至2011年2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