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看過目錄,李成蹊很自然的有目的的尋找目標,沒想到架子邊上立著一個大家夥,直接把他的心肝給顫了一下。沒想到,還真有九鼎啊!有一種說法是,九鼎指的是九州鼎,不是九個而是一個。眼前這個大家夥在目錄上就一句話,九鼎(之一待定)。也就是說,這個曆史問題,隱門也搞不清楚。
九鼎,有記載說秦滅周之後,九鼎不知下落,秦始皇曾派人在泗水彭城打撈未果。
隱門成立的誘因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個焚書坑儒,不是後來儒家所宣傳的那樣。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需要特加注意的是,從李斯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朱熹也雲:秦焚書也隻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劉大魁作《焚書辨》,毫不客氣地指出:書之焚,非李斯之罪,實項羽之罪也。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
不管怎麼說,秦始皇沒落下好名聲,燒書在那個竹簡作為記錄手段的時代,真是太傷人品了。那會寫一本書可是太難了,在竹簡上寫字本身就很麻煩了,錯了還要用刀刮掉。而且書還死沉死沉的,一本書寫出來的難度,現在的人無法想象。
“嘶!”李成蹊倒吸了一口涼氣,蹲下來仔細審視一番,看著這個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青銅器,手都不敢亂摸一下,這玩意的曆史意義太過重大了。
“這東西應該捐出去啊,可是找什麼渠道呢?”李成蹊回頭看看老許,那意思,捐出去還不能暴露隱門。張雲西摸著下巴琢磨了好一陣:“辦法不是沒有,我老家就在泗水那邊,回頭找個由頭我帶人去挖出來就好了。隻是這個東西,捐出去你真的舍得麼?”
“看別的吧!”李成蹊沒有再說啥,繼續往前走,一個木架子看著就牙疼,別說上麵的瓷器了。這架子都是金絲楠的,上麵卻空無一物。架子邊上有一排箱子,打開一看裏頭就明白了。估計是擔心出現地震,瓷器都是放在箱子裏,四麵塞了棉花。因為時間太久,棉花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箱子上麵有編號,李成蹊看了一眼就知道是那個元青花。
目錄上記載的總數為青銅器五百八十八件,都是世間難得一見的極品。陶器、瓷器則是按照時代,每個朝代都有。其中最有價值的應該是元青花,還有據說已經失傳的汝窯、定窯、哥窯等等,後來的青花瓷更多了。陶瓷器加起來一千六百件,都是很有價值的東西。
不誇張的說,這裏的每一件東西都價值連城。李成蹊看了九鼎之後,別的東西就不打算仔細了,隻是走了一趟就轉身:“走吧,在這呆著我放個屁都得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