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珙的回應則是霸氣無比。命令想要撤銷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覺得自己會被餓死,那可以申請回到原來的部隊去,這裏不歡迎慫貨。
這個回應一出,那群前來鬧事的士卒們頓時是炸開了鍋。一時間便有六十多人選擇了離開。
本來一千人去牽製南陽守軍都已經吃緊的很了,這一個個的士卒可都是寶貝疙瘩,現在仗還沒開始打就少了六十多人,這身為屯長的趙破虜看在眼裏卻是心疼無比。
可王珙卻絲毫不以為意,想想長社之戰的時候黃巾軍十萬大軍不還是被他們那三百人給攪得天翻地覆嗎?
如果打仗光憑人數就可以決定勝負的話,那幹脆以後一打仗就把全國的百姓拉來湊人頭,兩邊隻要比一比誰的人多,少的一方就立馬投降。這樣多簡單?兩軍交戰雖然兵多將廣是能起著極大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且手有精兵還需要懂得如何去用,這樣一來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沒有凝聚力的士卒,人再多那也是一盤散沙。非但不能形成戰鬥力,甚至還可能會幫倒忙,禍害到戰局。
更何況這些人之所以會來帳前鬧事,是因為自己吃不到飯,而為什麼會吃不到飯,是因為他們練兵的成績差。實力不行還喜歡鬧事,這種兵別說走了六十個,就算是走了六百個王珙也不會覺得有絲毫心疼。
隨著那六十多人的離開,王珙頓時便給眾人留下了一種有著說一不二的威嚴氣質的印象。這種氣質的產生使得之後再無一人敢對他所提出的命令有任何的怨言。
接下來的時間,因為這一次殺雞駭猴的手段,全軍上下在訓練上再也不敢打馬虎眼。雖然有時候吃不上飯已經成了後一批人的常態,但是在饑餓的刺激下這些人在訓練時反而會更加的拚命。因此吃不上飯的席位也就成了輪坐的狀態。
這一批剛剛受王珙指揮的新軍在王珙五日的打磨下雖然不能說是煥然一新,可精神氣上卻是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五日後的清晨,隨著皇甫嵩的軍令傳達,王珙的近千人的部隊便上馬準備開撥。
“王軍候,皇甫將軍還有事情詢問軍候。”那名傳令兵向王珙問道。
“皇甫將軍有何吩咐?”
“將軍想問軍候這支部隊該取何名,這樣也好日後記錄在冊。”
聽著傳令官突然問起,邊上的趙破虜也附和的說道:“對呀王兄弟,咱們這一千的隊伍那也得有個極其響亮的名號才是。”
王珙一想也確實如此,一支軍隊其名便如其魂,隻有起上一個能夠震懾人心的名字,才能賦予這支部隊真正的軍魂,讓他們在無形中便背負上一種隻屬於他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那就叫‘如歸營’吧。”王珙在斟酌一番後鄭重的回答道。
便是踏馬舍身去,視死忽如歸。
至此在未來幾十年的三國亂世中,讓敵人們聞風喪膽的勁旅有了一個配得上他們的名字——如歸營。
而王珙的回應則是霸氣無比。命令想要撤銷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覺得自己會被餓死,那可以申請回到原來的部隊去,這裏不歡迎慫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