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才讓張角做出了鳴金收兵的決定。
但是一直看到這裏,雖然張角覺得這一戰也有些死傷,但算不上特別大的死傷,撐死不過五千餘人左右了,他可是在戰場外圍看得一清二楚的,雖然這一戰調動的兵馬很多,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人進去參戰,甚至這三萬人都沒有全部擠上去那處台地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堆在外邊。
以張角自己估計這些人估計也是從頭到尾沒幹什麼事的,無非就是畏敵怯戰,就在外圍等著自己鳴金收兵了,但張角也沒有怪罪他們的意思,畢竟這種人在黃巾士卒裏也並不算是少數。
而且也正因為如此,正因為有這群人的存在,張角才覺得今天的死傷應該不會太大,明明都有一群人壓根什麼事都沒做就是站在一旁看戲,那哪裏來的死傷可言?
然而讓張角沒想到的是今天的死傷之大居然足足達到了上萬人,可以說是遠遠超出了張角的預計,如果算上昨天損失的兩千多人的死傷的話,自從張角來到此地後損失的人手都有快一萬五千人了,這直接導致他的兵力從六萬人的巔峰下滑到了隻有四萬多人,平均下來居然差不多一天要損失六千人。
這真是一個太過於可怕的損失,乃至於即便張角之前和盧植交手的時候,雖然是一路上被盧植追著打,幾乎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但也沒有說吃到過這麼大的虧,遭遇如此嚴重的損傷,和官軍打一仗要是每次都死這麼多人的話,那他們黃巾軍早就撐不下去了。
雖然張角也估計營裏的官軍應該也有一些損傷,但恐怕不會超過兩千人,這個比例是完全沒法比的,在這麼打下去別說圍死皇甫嵩了,連他這個包圍能不能支撐下去都是個問題。
張角始終都不能明白的是,之所以造成這麼大的損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黃巾士卒們在進軍和撤退時的混亂所造成的,要是這些黃巾士卒進攻官軍的時候能夠陸續分批次攻上台地,最後撤退的時候也能夠依秩撤離的話,那麼壓根不可能會有這麼大的損傷。
隻不過想要做到這種事情必須要求軍隊有很強的組織性,同時也要求主將對自己的軍隊有著高度的掌控性才能夠實現,即便是官軍之中能做到這種事情的軍隊那也是鳳毛菱角的,至於黃巾軍之流壓根就考都沒考慮過了。
所以張角始終不能理解這一仗他輸在哪裏,以他的認知他最多能夠意識到今天這一仗確實有太多人偷懶了,如果想要打贏官軍的話,下一次就不能有這麼多懶人才有可能打得贏。
但是眼下由於連續兩日的敗仗,尤其是第二日打敗仗所造成的巨大的損失,已經嚴重的打擊了這一支黃巾軍的士氣了,張角知道眼下是不可能強迫他的黃巾士卒繼續攻營的了,隻能夠修整一段時間之後再作考慮。
也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才讓張角做出了鳴金收兵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