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擺明了董卓即將離開洛陽,董卓這麼一走,關東聯軍再入主洛陽的話,這董卓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
如果給董卓一點時間滿滿的完成遷都,把整個洛陽朝廷整合打包之後再搬到長安去,那還沒太大問題。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董卓幾乎是急不可耐的被王珙逼著不得不離開洛陽立刻行遷都之事,那這顯然是沒有時間給他多做什麼準備的了,乃至於連洛陽朝廷都不可能全部帶走,那像是張遼高順這樣原本也沒有在董卓麾下幹幾個月的新進之輩當然也不會對董卓有多少忠誠可言了。
連董卓都要自顧不暇的跑路了,還指望著別人對他死忠不成?張遼高順也不是傻的。
但是董卓既然靠不住了,那總得有個投靠的地方不是?說白了還是要有個落腳之地,張遼也不覺得靠他們手上這點本錢有割據之能,所以按照他原本的想法無非就是重回洛陽,然後看接下來洛陽的局勢變化了。
等到時候誰有本事執掌洛陽,他們這些殘兵敗將再投靠誰也就完事了,這看起來可能有些可恥,但張遼知道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但這樣做的前提是他們也不能真的往死裏去得罪那些關東聯軍啊,要是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還死扛關東聯軍死守虎牢關的話,那這真的是把人給得罪狠了,難講戰後投降都不知道會不會被清算。
張遼既不覺得自己算得上是董卓的部屬,更加沒有為董卓效死的道理,所以在他眼裏,高順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畫蛇添足之舉。
咱們都已經做好準備要棄關而去了,哪有跑路之前還和別人拚命打上一場的道理,難道還真指望著當董卓的死忠不成?
隻可惜高順在這種地方脾氣就是強得很,張遼看他直接出去迎戰就知道自己是阻止不了他的,隻能是讓一部分人先退了下來,前去確保虎牢關西大門的退路,然後張遼才有空來看看城牆上的正麵戰場到底打得怎麼樣了。
高順不願意依張遼所言做做樣子打一場就撤退,所以還是決定帶著自己的親兵上到前線上去迎戰孫堅。
而這時孫堅發起戰鬥並且帶兵攻上虎牢關城牆已經過了半個時辰,也已經是熱身完畢而且一路戰事都比較順利,幾乎可以說是士氣正盛之時。
孫堅在帶兵擊退了好幾輪從虎牢關上其他方向趕來奪回城牆的援兵之後,已經逐漸在城牆上站穩了腳跟,隨後隻見一青年武將帶著數百士卒自城樓方向趕來之時,孫堅第一時間便意識到了接下來這一場恐怕不太好打了。
光是看來人的甲胄和其部屬孫堅就知道這人應該就是城中的守將了,按照道理來講守將親上戰場幾乎就意味著戰鬥已經戰至最後一刻,眼看就要分出勝負的時刻到了。
可是孫堅琢磨著虎牢關裏不是應該至少也有著好幾萬人的守軍麼,怎麼一下子就到了要分勝負的時候了?
而現在擺明了董卓即將離開洛陽,董卓這麼一走,關東聯軍再入主洛陽的話,這董卓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