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劉峰給王狗子電報,要求他在淝水上遊接收渡河的二萬騎兵,然後等大水將渡河的孫策軍一分為二之時,就率領騎兵衝擊南岸的孫軍。
原來劉峰在此處攔河築壩,修建了一個人工水庫,攔截大部分河水,隻放一部分河水到下遊,讓孫策以為渡河容易。等孫策半渡突然炸開大壩,放水淹沒孫策幾萬渡河士兵。用淝水隔斷兩岸孫軍,再分別用騎兵衝擊,徹底擊敗孫策。
而劉峰在北岸修建一座數千人的營寨也是為了讓孫策產生錯覺,認為劉峰確實派兵保護淝水渡口了。否則劉峰既然在攻打壽春,淝水這麼重要的河流,都不派遣兵丁防守,顯然有悖於劉峰知兵善戰的名聲。孫策反而要起疑。
劉峰一直沒有打下壽春,就是為了吸引孫策帶領主力前來。隻要消滅了孫策主力,那麼孫策在幾年之內都沒有力量北侵。自己可以趁機拿下長江以北的壽春廬江兩郡,讓長江天塹成為兩家共有,為以後的渡江做好準備。
至於放走孫策,那是為了讓孫策與袁術爭鬥去。孫策敗給劉峰之後,必然對劉峰取守勢,隻要守好長江天塹,劉峰一時半會也攻不過去。
但是孫策卻不會對自己的不共戴天的敵人袁術采取守勢。因為袁術占據了零陵郡,已經在長江以南有了橋頭堡。隨時都能威脅荊南其他三郡,所以孫策在穩定了長江防線之後,必然要收複零陵。
而袁術和孫策兩軍水軍時常打得不可開交,卻始終不分勝負。那麼兩家互相消耗是劉峰最願意看到的局麵,這就為劉峰建造出龐大艦隊,訓練出水師,消化江北各州爭取了時間。
如果劉峰不放孫策逃走,那麼孫氏政權在揚州就崩潰了,揚州就一盤散沙,而劉峰這個時候還騰不出手來收複揚州,這就給了袁術機會,讓袁術一下子壯大了。這不是劉峰所願意看到的。所以劉峰一再下達死命令,要求圍殲孫策主力之後,放孫策一條生路。隻有這樣才是這次淝水之戰的最好結局。
可是這條放掉孫策的命令發給王狗子之後,王狗子差點以為自己電報出了故障。在王狗子的頭腦裏,能夠直接幹掉對方的軍事政治首腦的機會都要放過,這打得什麼仗?
為了這條命令,王狗子在電報裏與劉峰交涉了很長時間,最後劉峰不得不以斷絕兄弟之情相威脅,才迫使王狗子執行命令。
而這邊一解決孫策的大軍,劉峰那邊的步兵就開始攻城了。壽春城毫無抵抗能力,一日就被拿下,連孫靜都被生擒活捉。
拿下壽春,劉峰親自率領大軍渡淮河,抵達合肥。
這次淝水之戰,消滅孫策二十萬大軍,隨著孫策逃跑的士卒不到二萬。這二十萬大軍中,死傷五萬,投降十餘萬。劉峰把這十餘萬大軍全部送往後方,把他們分散補充預備役去了。他可不能帶著這些累贅,因為他馬上就要攻打廬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