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這個世界沒有將就(1 / 2)

Irene年輕的時候交往過一個長達八年的男朋友。

八年的時間,怦怦心跳的感覺早就煙消雲散了,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久,她便越下不了決心牽手一生,總覺得對方不是適合自己的結婚對象。

想放棄,卻擔憂後麵是否還有更好的,而且之前的時間成本已擺在那兒;不放棄,將就著這樣過,又總有不甘。

就在Irene權衡,猜測,評估,搖擺不定,甚至孤注一擲時,她意外地獲得了公司外派倫敦一年的機會。

這個天降的機會,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Irene義無反顧地去了英國。

當然,男朋友不會願意再等她,而她,也不需要他等她。她拍拍手,重新上路。

那年,她剛滿三十歲。

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病得不輕,包括她爸媽。大家都勸她不要去,不要再折騰了,安安心心嫁給他,放棄這個機會,回來同樣是工作。

在倫敦工作一年後,Irene辭職了,申請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生。畢業後,她在英國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媒體工作。

生活安穩,工資夠高,每年都有外派世界各地的機會,一切看上去都很好。朋友給她介紹了一個倫敦人,兩人相處愉快,但缺少情侶之間的那一點點心動與甜蜜。

眼見女兒年紀越來越大,她媽每天都電話或上網催她不要再拖了,如果合適就結婚。那種所謂的愛情一點都不靠譜兒,時間一長,所有人最終都會變成親人。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後來,她主動和那個倫敦人分手了。她媽知道消息後把她罵了一通,對她是恨鐵不成鋼,已經處在了絕望的邊緣。

這個時候,她已經快三十五歲了,成了所有人眼中嫁不出去的剩女。

但她一點都不在乎,開始每年一個人全世界亂跑,做義工,練瑜伽,參加禪修,學探戈,甚至還寫書。一個人過得風生水起。

對於結婚與否,她有自己的信仰,遇到真正讓自己心甘情願就此一輩子和他走下去的那個人就嫁,不然,不為了結婚而結婚,自己過得開心就好。

總之,絕對不再委屈自己,絕對不將就。

你看到她,會想到獨立、自由、氣質、灑脫,但是不會想到“恨嫁”二字。

我和她一起旅行時,她剛剛辭了外人豔羨的工作,打算環遊世界後,再定居芬蘭。因為,她喜歡冬天,喜歡極光。

母親節那天,我和她在去往金邊的大巴上,她給她媽媽打電話。

我聽到手機那端她媽媽的聲音:好好旅行,做你想做的事,你自己開心就足夠了,不用擔心我們。

我身邊的很多同學朋友,剛大學畢業才二十二歲就恐慌自己嫁不出去。每年春節回家後的to do list(必做事項)就是相親。

大家都在比誰先結婚,誰嫁得好,誰先有小孩。生怕自己一旦過了二十五歲還沒嫁出去,就淪為眾人的笑話。

Irene年輕的時候交往過一個長達八年的男朋友。

八年的時間,怦怦心跳的感覺早就煙消雲散了,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越久,她便越下不了決心牽手一生,總覺得對方不是適合自己的結婚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