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目的,說是為了減少部門之間責任不清的局麵。
葉奕凡和會計小趙,和出納的關係一直很好,發工資時,兩人點現金裝工資袋,都曾經發生過少錢的情況,出納就直接不知怎麼給擺平了,也不用補。有時在鄭總那兒受到委屈,也和兩人哭訴。
但不管怎樣,一個企業,出納成為會計的領導,這都是一個笑話。
生產科和技術科合了後,原來生產科長手腳就被捆住了,弄不明白自己該不該說話,有人找他什麼事,隻能讓他去找生產技術經理,這種關係很久也能沒理順。
葉奕凡慢慢覺得這樣的企業越來越不正規,特別沒有前途。
公司車間工人的工資計算,和以前泰星一樣,葉奕凡把每個車間,各種款式衣服的產量,單價,車間人數列上之後,交給鄭總,由他算出最後每個車間的總工資額。
這一天,鄭總把他確認完的工資表交給葉奕凡,讓他開始交給各車間具體分配。
葉奕凡把表輸入Excel後,發現有一個車間的總工資額,最後的數值不對。鄭總寫上的總工資額,比這個車間所有產品加工費合計,少了三千多塊。
一般來說,都是鄭總指出他人工作中的問題,這下鄭總計算出錯了,他的第一反應是自己輸入錯誤,或者幹脆Excel出Bug了。
所以葉奕凡馬上又拿起計算器,一條一條仔細了算了三遍,又把各數據放到數據庫裏再算一下合計數,發現怎麼算,合計都是一樣的,鄭總的數據確實是少了三千多。
於是小心翼翼的到鄭總那裏去了,把表格遞了過去:
“鄭總啊,三車間的總工資額,我算了一下,好象少了三千多。”
鄭總反應有些出乎意料,他沒有看表格,也沒有看葉奕凡,而是臉色很難看的直接說:
“哦,我算錯了。”
一聽到“我算錯了”這句話,葉奕凡突然覺得不對勁了,因為他想起了和幾個關係不錯的同事之間,平常開玩笑時有人說過的一句話,說應該在辦公室的牆上貼上兩條標語作為公理,
一,鄭總永遠是對的。
二,如果鄭總錯了,請看第一條。
這個玩笑的意思是說,鄭總永遠不會出錯,出錯的永遠是其他人。
那麼,把這個觀點套到當前的環境中,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呢?
三車間的工資總額確實少了三千多,這個毫無疑問,算了多少次了。但鄭總還永遠不會出錯,那為什麼會少呢?再想到剛才鄭總的表情,他沒拿起表重新算就說自己錯了,關鍵還是,少了三千,而不是多了三千,那麼問題在哪呢?
忽然間,葉奕凡如遭雷擊,他全明白了。
既然鄭總不可能出錯是公理,那麼如果他出錯了,就隻有一個原因——他是故意出錯的。
想明白後,葉奕凡冷汗就下來了,自己多嘴了,這給自己和鄭總之間加了一條鴻溝。鄭總以後在他麵前做一些事還就不方便了。
他越來越覺的真的不願在這種環境呆下去了,工資多少確實不是他主要考慮的,他覺得這個地方本身就沒什麼前途了,上層的氣量,視野決定公司的前途。
5月份,鄭總在某銀行有個關係戶,托他幫著辦銀行卡,銀行有任務。他就順便讓小趙和葉奕凡出麵去辦理,正好把所有員工都辦上,以後開工資時,就不用人去數錢,再挨個發了,而是直接打到工資卡。
這個事葉奕凡覺的挺好的,工作流程弄的越簡單越好,電子化管理,是企業的趨勢。
兩人到了銀行很快就把事情辦妥了,隻需提供的員工身份證號就可以辦卡,辦理完之後,把銀行卡和密碼都發到了員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