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周的《中華讀書報》,有一則趣聞。我摘錄如下:

韓國調查發現,假設人的一生為80年,那麼笑的時間累計平均隻有30天,擔憂操心的時間則有十年餘,女性每天操心的時間比男性多一小時。《中華讀書報》,2008年11月5日。

這是一則報導,不是規範的研究報告,因此,我們無從了解韓國學者詳細的研究信息,不知道這個調查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用什麼方法、在什麼範圍、多大樣本的條件下完成的,推及到全體人類的誤差有多大。但,如果我們就用常識的態度來讀它,倒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人活了一輩子,隻笑了一個月,其他時間都不笑!當然,不笑,也不排除愉悅、輕鬆、明朗的積極心境,但不笑也可能處於擔憂操心,或是生氣、懊惱、煩躁、惶恐、迷茫、悲哀、麻木……更多也就是無情無緒的中間狀態。即便是笑,也有很多的差異,比如:有開懷大笑,有竊竊私笑,還有艱澀的苦笑。這樣一來,真正愉快的笑就更加顯得寶貴了。

據達爾文研究,笑是人類和高級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特有的表情。如果將人的情緒的快樂維度看作是一杆標尺,左端是正極,表示極度快樂;右端是負極,表示極度不快樂。那麼,笑就是情緒處於正極的表示。笑的強度越大,表明情緒事件對人的正向放大效應越大。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領悟到,人的一生笑得有限,是因為正向情緒事件偏少,確切地說,是人發掘事件正向意義的能力有限。

人,往往受自身的認知的束縛,通常,這種認知受潛意識裏的兩個情結影響,一個是匱乏情結,一個是受害情結。這兩個情結是人類祖先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作為與自然搏鬥的經驗教訓保留下來的。慢慢地,成了人類心理結構中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在這兩個深層情結的影響下,對外部世界,我們容易用匱乏和缺失的眼光來看待;對他人,我們容易用受害和防禦的眼光來對待。所以,人們總是處於向外擴張、向內退縮的折磨之中。所謂向外擴張,就是永無休止地攫取、收斂資源,如物質、金錢、權力。而向內退縮,表現為封閉、懷疑、總感到自己是受害者吃了虧、過度的防禦機製、說假話、自戀等。總而言之,人把自己搞的很累。這累,大多是自己給自己搞出來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提高了,社會倫理道德加強了,文明程度提高了,人的價值認可了,人對內外世界的認識方式也應該隨之改變。當然,幾百萬年形成的集體無意識是不可能三天兩天就根本變化的,隻能不斷修行,逐漸轉化。但,隻有認識它,才能改變它,也就是說,隻有將潛意識裏的情結提到意識領域,才能克服心理障礙,這是精神分析的黃金法則。我想,《聖經》中的十誡和佛家力戒貪、嗔、癡,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吧。懂得了開不開心取決於自己的道理,精神上就解放了。

人生苦短,還是讓我們多笑笑吧!

2008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