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曾的《精神之人》是一篇很深刻的讀書筆記,深刻得讓人心顫。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在娛樂至死的當尖,有人在歌頌空靈的精神,追尋精神的力量,好罕見哦!
人常常自詡是“萬物之靈”。但事實上,人又是極其感性的動物。最典型的感性表現在追求感官的刺激、輕視事實、藐視證據、渴求即時的回報、醉心於直接的利益和短暫的目標、嘲笑道德、仇恨異己、趨炎附勢、泥古不化。一句話,崇尚感性,反對理性;崇尚利害,不辨是非;崇尚利益,鄙視精神。
本來,人就是動物。因此,人們不可能排除感性,不可能抹殺利益。但人是有精神的。精神的價值在於追求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是人格自由的傳承者。嚴複、陳寅恪、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胡適、巴金等人就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格自由的旗幟。他們正是“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精神才能被人看到”的人。
昨天的《中國青年報》上有一篇文章《一顆獨立特行的大腦》王波:《一顆獨立特行的大腦》,《中國青年報》,2009年9月16日,第11版。,是寫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
老教四都很熟悉巴甫洛夫。當年係資料室裏那本彙集著他的實驗和理論的綠色封麵精裝大開本,是我們必讀的經典著作。他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曾被推崇為“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自然科學基礎”。但是,巴甫洛夫本人是很清醒的。當他的學生兼助手阿諾興發表文章,給條件反射加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後,巴甫洛夫憤慨地指出,這是“毫無根據的空話”!巴甫洛夫不是右派分子,他隻是在堅持科學研究的人格自由。十月革命之前,一個沙俄親王以幫助建立一個實驗室為條件邀請巴甫洛夫參加一個招魂會。巴甫洛夫卻告訴親王:“我根本不會被招魂術蒙騙的。”十月革命之後,他對蘇維埃政權“社會實驗”的批評,被列寧看作是“直率、真誠”。巴甫洛夫捍衛的正是科學家、知識分子的精神——人格自由。“真正的知識分子總是認為科學的道德性在於它的方法之中,因為它讓我們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戰勝各種誘惑和一時的滿足。”j.班達:《知識分子的背叛》,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40頁。
任何社會接受和尊重知識分子的價值,就是使用理性。任何社會想要拓展發展的空間和推進發展的高度,就要重視精神。**總理對這一點是有獨特認識的,所以他才深情地呼籲我們不要光看自己的腳下,要抬起頭來仰望天空。理性批判,是精神的重要功能。“知識分子與俗人的唯一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的理性批判精神,他們不僅要批判罪惡和不義,也要批判自己的曆史局限和錯誤判斷。唯有通過理性批評,知識分子才能不斷地超越曆史空間的局限,趨向永恒和普遍。”同上,第4頁。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權術和技術而輕視學術的傳統中,因此,我們也缺乏對超驗理論的信仰。
法國哲學家勒努維耶有一句名言:“世界因為缺乏對超驗真理的信仰而備受折磨。”
不是嗎!
2009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