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廣曾兄的《聽雨齋日記》之十五,十分感奮。廣曾兄由古代先哲關於“‘上帝是一個無限的球體,它的中心無處不在,它的邊界無地可尋’。這個公式開始時僅用到上帝身上,後來又被庫薩塔斯運用於上帝的造物,即整個宇宙身上。以後的文藝複興學者則認為,這一公式還適用於個別人的靈魂”的這段假設,聯想到自己關於“人一生心理發展的軌跡實際是一個圓”的學說,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自己的學術自信和學術成就感。為此,我也感到無比欣慰。出於同樣的理論偏好,我感到有必要就圓和球的關係作一個邏輯的發揮。

“上帝、宇宙和個體的靈魂視為一個無限的球形體。”而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和有限的空間來看,便是一個圓。圓是球的剖麵。每個人的認識,隻能是特定的圓。認識的範圍和深度有大有小。科學、藝術和宗教的大師所認識的圓比我們的大。而無限個圓的集合就是球。圓,表現為我們每個人的經驗、知識、學科體係、科學體係。而球才是宇宙和上帝的本體。人們的認識可以無限接近球,但永遠也不可能完成和窮盡球。從認識論來看,就是所謂的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關係。人生也是個體或群體對自然或社會的認識,因此,它同樣表現為圓。但每個圓,都是球的局部、是對球的有形描述、是對球的形而上的結果。

圓有涯而球無限。

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人所認識的圓,隻是宇宙和上帝之球在人頭腦裏的一個投影,一個映像,並不是球的本身。任何人都無法把握宇宙和上帝之球,而隻能了解和把握自己頭腦中的映像之圓。這就是普通心理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可以認識世界卻永遠不能窮盡世界的真正原因。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之所以發笑,原因就在於人類的思考永遠隻是自己頭腦中的自然和上帝的投影,而不是自然和上帝本身。人們不了解這一點,卻滿以為自己成了真理和正確的化身,結果把上帝惹笑了!認識不到這一點,佛教稱“執著”,即看不透真相;哲學稱“科學主義”,即將科學知識當終極真理;其實都不符合宇宙的真實。所以,研究科學的人要認識到科學的局限,才是在科學哲學的層麵上懂得科學。

科學家隻是一個在特定領域中有所認識的人,就像在荒漠苦寂的黑暗中,一個提著燈籠行走的人。他所能看到的隻是燈籠所照到的丁點地方。這點地方的連接,構成了他的學術領域和專業特長,最終,他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用符號表達和歸納出來,就成了他的學術成果和理論體係。而燈籠所沒能找到的地方,隻能憑他的經驗或推理來做判斷。一方麵,他照到的地方越多,認識也就越多,也就是說,自己的知識之圓就越大;另一方麵,他認識之圓越大,圓之外的未知的東西也就越多。所謂學問越大,問題越多。無數的科學家提著燈籠摸索在未知的領域中,交彙和積累成了人類的知識寶庫,顯示出人類用之不竭的認識能力。科學家手中的燈籠,就是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和科研方法。隨著人類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燈籠變成了電筒、遠光燈、探照燈,再配上了放大鏡、顯微鏡、哈勃望遠鏡,可謂越看越遠、越看越清楚,但相比起宇宙來,仍然是浩瀚無垠的黑寂中的青燈一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