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會記事,注意自己的言行

心理觀察:嬰兒記憶實驗

1.1 我們的記憶從什麼時候開始

究竟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記事的,記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個問題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思考過,而且大家還為這事情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記憶是從3歲開始的,因為人們記不清3歲前的事情;而有些人則說當人還是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記憶。

人們急於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它可以為家長提供一些行為的參考標準,為兒童發展的研究填補一段未知的空白。

carolyn rovee-collier有一個實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所選要的答案,她的實驗本不是研究兒童的記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但是卻為我們提供了相關的線索。

carolyn rovee-collier是美國羅格斯大學的一個教授,因為巴普洛夫在19世紀末的時候進行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的啟發,她忽然想知道嬰兒可不可以對踢腳和讓風鈴移動產生條件反射。於是她和她的同事們做關於嬰兒建立條件反射的實驗。

1.2 心理實驗:搖籃上的風鈴

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和她的同事們讓9-12周大的嬰兒舒適地躺在家中的搖籃中,搖籃的正上方掛著一個一個色彩鮮豔的木頭旋轉風鈴,在嬰兒的腳上係一條繩子,另一端連到旋轉風鈴上,當孩子踢腳的時候,風鈴就會動。

嬰兒躺在舒服的搖籃裏,顏色豔麗的風鈴瞬間就俘獲了他的眼球,忽然他發現隻要他的腳用力的踢一下,那些木頭裝飾就會相互撞擊發出悅耳的敲擊聲。這對孩子來說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於是有的小孩用力的踢動自己的腳,以便聽到更多的敲擊聲。

教授在實驗前,已經記錄了嬰兒的踢腳次數,也就是腳還沒有連在風鈴上時的踢腳次數,教授把這個稱為踢腳基礎水平。實驗時,教授們又記錄了風鈴響了後的踢腳次數。結果教授和她的同事們發現八周大的嬰兒就可以掌握踢腳和風鈴轉動之間的關聯。且在45-55分鍾之後,這種概念依然不會削減。

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的這個實驗給那些還在苦苦思考記憶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科學家們點亮了一盞明燈,找到了一個方向。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光靠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的實驗是證明不了嬰兒已經有了長時記憶的,也許那隻是一種條件反射,而和記憶沒有關聯。

科學家為了知道嬰兒是否真正記住了踢腿與風鈴之間的聯係,在實驗中用不同的旋轉風鈴代替了旋轉的小車。他們找了隻有八周大的嬰兒接受了為期三天,每天9分鍾的旋轉風鈴訓練。結果發現,在訓練24小時之後,隻有使用相同的風鈴,嬰兒才會比基礎水平踢的多。這真是個令人激動的結果,嬰兒們居然能夠在24小時之後還能記住自己訓練時所用的風鈴,而並不是隨便的一個風鈴。這說明了什麼,它說明了嬰兒還是八周的時候就出現了長時記憶,因為24小時已經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了。

1.3 實驗結論:人的記憶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

這個實驗的研究成果影響巨大,它顛覆了人們的觀念,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長期記憶要到8或9個月才會出現。而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出結論。

結論:人的記憶從生下來八周後就已經有了,出生八周後就出現了長期記憶,而不是八或九周後,更不是三周歲以後。

1.4 教育策略:怎樣麵對孩子早就能記憶的現實?

從實驗中可以知道,孩子早就擁有了長時記憶,麵對這樣的實驗結果,家長應該怎麼做?

(1)早和孩子交流,多帶孩子接觸外界。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記不住,什麼都不懂,所以很少和孩子進行交流,也不帶孩子出去放風。

但事實上,父母的這種想法陷入了很大的誤區。孩子其實在八周就有了長時記憶,小小的他已經能夠記住父母對他的關愛,能夠通過你的聲音和話語記住一些東西,比如說語言中的音素。而帶孩子外出,則能夠讓孩子通過接觸、認識外界的事物,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因為當他們要記的東西多了,發動大腦的時候就會變多。

所以,不管孩子多小,多跟孩子交流,帶孩子接觸外界。

(2)嬰兒麵前,注意自己言行。

同樣,很多家長因為以為孩子還小,沒有記憶,所以在孩子麵前言行沒有顧忌,隨心所欲。

但事實上嬰兒的長時記憶遠比你想象的出現的早,他們在8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長時記憶。所以你的行言行很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覺中就被孩子儲存在記憶庫裏。然後對孩子的言行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多小,在孩子麵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行為將會在你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言行。

2. 不要高估孩子的記憶能力,它也有個發展過程

心理觀察:記憶發展實驗

2.1 孩子的記憶能力會發展嗎

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他們始終處於一個成長發展的階段,他們身體長高了,感知覺和動作也發展的更為成熟,語言也早就掌握的非常熟練。

那對於人們生活學習非常重要的的記憶能力呢,是否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的?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剛上小學的兒童背下一篇簡短的課文都很困難,而且記住的事情很快就忘了;但到了讀中學他們已經能夠輕鬆的背下幾千字的長篇散文,記住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但這僅僅是一種通過觀察後得到的一個猜想,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則需要更加有力的實驗證據來證明。

記憶是心理學中研究的一個很大的課題,很多心理學家都致力於研究記憶,其中就包括兒童記憶的發展,我們現在就跟隨他們研究的腳步來尋找我們想要的答案。

2.2 心理實驗:探索記憶的發展

實驗一

首先是關於感覺記憶的發展,實驗是科恩和他的同事設計進行的。科恩選擇的被試是一年級學生、四年級學生以及成人。

實驗中,實驗者要求被試玩一個要求集中注意力的計算機遊戲,同時在被試玩計算機遊戲時讓聆聽以語音形式呈現的很多數字,每個數字之間都有短暫的停頓。每隔一段時間之後,一般是每隔13數字,就能聽到一個信號。實驗者要求被試在聽到這個信號後立即盡可能多的報告最近聽到的數字。

實驗結束後,實驗者對被試的實驗結果進行統計,結果一年級學生的平均回憶成績是2.5個數字,四年級學生的平均回憶成績是3個數字,成人的平均回憶成績是3.5個。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兒童的感覺記憶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的,那麼關於兒童的短時記憶能力呢,又是怎樣一種狀況,是否也如同感覺記憶一樣處於一個逐漸加強的過程?

實驗二

心理學家在研究記憶信息的相互影響的時候,進行了這麼一個實驗。實驗以8歲,10歲與大學生做被試。

實驗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實驗者按照順序給被試呈現一係列數字,數字呈現完後要求被試完成的首要任務是按呈現順序記住呈現的數字。而被試在完成首要任務的同時還需要完成次要任務:說出數字的顏色或者是在一係列的顏色中指出數字的顏色。

第二種是給被試呈現井字遊戲的棋盤中的x。其中井字遊戲是一種類似五子棋的遊戲,它的棋盤沒有邊框,是格線排成的井字,所以叫井字遊戲。實驗要求被試完成的首要任務是記住棋盤中的x的位置,次要任務是記住棋盤中x所在位置的顏色,或者是在一係列的顏色中指出棋盤中x所在位置的顏色。

結果與研究者的猜想相符合,把被試回憶的信息量相比,大學生比10歲的兒童多,10歲兒童比8歲兒童多。

2.3 實驗結論:兒童的記憶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提高

從實驗一的結果中,可以得出結論。

結論一:兒童的感覺記憶容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

從實驗二的結果中,可以得出結論。

結論二:兒童的短時記憶能力是不斷增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短時記憶的信息量也逐漸增多。

綜合來說,就是兒童的感覺記憶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的。從這兩個實驗來看,很多人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

兒童長時記憶水平是否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呢?

從長時記憶信息保持的時間來說,兒童與成人是沒有區別的,而長時記憶的容量又是無限的,因此可以說兒童的長時記憶是沒有變化的。但是長時記憶是短時記憶經過複述轉換而來,所以也可以說長時記憶是隨著年齡逐漸發展的。

2.4 教育策略:不要讓孩子的學習成為孩子的負擔

從實驗中可以知道,兒童記憶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年幼時他們的記憶能力有限,不能和成人相比,他們記住的東西有限,而且還會遺忘。所以不要強求孩子通過記憶進行學習,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負擔。

但是很多的家長由於不知道這一種發展規律,所以會在安排孩子的學習量的時候經常出現失誤。有的家長是認為孩子小,記不住東西,不需要安排孩子進行學習,有的家長則剛好相反,安排一大堆東西讓孩子進行學習。

這兩種做法都不是很好。兒童的記憶能力其實是可以在父母的適當的引導下發展的更好,但是它也不會超過記憶發展的大規律。所以家長應該讓兒童進行適當的學習,但是學習量不可過大,他們的記憶能力有限,任務過重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負擔。

3. 孩子記住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心理觀察:記憶廣度實驗

3.1 不同年齡的孩子記憶廣度有差異嗎

王女士的疑問:孩子越長越大了,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孩子的書包裏的書越來越多,跟幼兒園的時候完全不能相比。而且書上需要識記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適應得了,能不能完全記住老師講的知識?

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於王女士這樣的疑問:孩子能否適應越來越重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小腦袋能否裝進那麼多的東西?

這是一個兒童記憶容量的研究問題,在記憶研究中,很多心理學家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對於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這是因為短時記憶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記憶活動,也稱為工作記憶,而長時記憶的容量是無限的。

所以從艾賓浩斯在1880年開啟對記憶的實驗研究之後,到20世紀 50 年至 70 年代,關於短時記憶的研究成為記憶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而其中關於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研究最多。

在研究短時記憶容量的固定性的時候,研究人員把注意力放在了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的發展上。

3.2 心理實驗:記憶廣度的測量

實驗一

1970年,帕斯柯爾·利昂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一個實驗,驗證了兒童記憶廣度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實驗之前,他提出了關於m空間的理論,他認為兒童的工作記憶中持有信息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他把這種短時記憶中持有信息的能力為m空間(記憶空間)。

為了檢驗自己關於m空間隨年齡而發展的假設,帕斯柯爾·利昂選取了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實驗。實驗中,他要求被試學習對不同的視覺刺激作出不同的動作反應。

如,當看到紅顏色就拍手,看到大杯子就張嘴。通過一定的學習訓練,兒童們學會了這些簡單的聯想。學習完成之後,實驗者向兒童同時呈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要兒童們按照所給的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實驗中,實驗者通過兒童的正確反應數來確定他們在m空間中能綜合的圖式的最大數量。

實驗結果顯示隨著幼兒和學齡兒童中年齡的增加,他們正確完成的動作數也逐漸增加。證實了帕斯柯爾·利昂關於m空間的猜想,說明兒童的短時記憶容量是隨著年齡逐漸發展的。關於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的發展研究,其實國內也做了不少。

實驗二

1985年,沈德立等人研究了幼兒不同感覺通道的記憶容量。實驗中,他們采取了兩種對記憶的檢驗方式,再認法和回憶法。再認是指當學習過或者感知過的事物再度出現的時候,個體覺得很熟悉,知道是以前已經學習過或者感知過的事物的現象,是提取記憶信息的一種方式。回憶是指由於一定的誘發條件,個體在過去感知過的事物並不在眼前的條件下,腦中重現了這事物的映象。

他們實驗的被試依舊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首先測試的是兒童的圖像視覺記憶的發展水平。實驗者通過速示器向被試依次呈現一係列圖片,每張圖片呈現的時間為3秒。圖片呈現完之後,通過再認的方法檢驗兒童對圖片信息的記憶保持程度。

實驗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兒童對圖片的保持量有顯著差異。小班兒童保持量為7.47,中班兒童的保持量為11.38,大班兒童的保持量增至13.57。圖片記憶信息的保持量隨著兒童的年齡增長呈逐漸上升趨勢。

他們還進行了了聽覺通道記憶容量的研究。實驗中他們通過播放器材給被試播放的一些詞彙,然後通過再認法和再現法測查兒童對詞彙的保持量。結果表明,不論是通過那一種方法檢驗,兒童對詞彙的保持量都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遞增。

3.3 實驗結論:短時記憶容量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從兩個實驗的結果中,心理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

結論:兒童短時記憶的容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遞增的,直到他們短時記憶的容量與成人相等。

3.4 教育策略:孩子學習要適量

從兩個實驗中,我們知道兒童的記憶容量還處於發展階段,在早期他們的記憶廣度較低,能夠記住的東西有限。所以在給孩子安排學習活動的時候,一定要適量,超過孩子記憶廣度的學習任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擔。

很多家長都本著多學多好的原則,給孩子安排很多的學習任務。除了讓孩子參加日常的學習,還給孩子安排很多的課外輔導班。但是由於孩子的記憶能力有限,所以這樣做並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它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負擔,容易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