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們需要什麼
心理觀察:恒河猴實驗
1.1 男孩子需要父母抱嗎?
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裏,對於男孩子的教養總是比女孩子嚴厲,所以很多家庭在養育男孩和養育女孩的方式很不一樣。
就比如說我的老家的鄰居,他家有兩個孩子,大的是男孩,小的是女孩,兩個孩子隻差1歲。因為大的是男孩,他們都認為不應該讓他太嬌氣,所以很少抱在懷裏,基本上自從會走路後就一直在地上。後來小女兒出生了,招人疼啊,天天的抱在手裏頭,結果兒子吃醋了,覺得自己父母對妹妹好,對自己不好,所以天天的搗蛋調皮,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讓他們一家人很是頭疼。
那麼養男孩子的時候,父母究竟需不需要多抱抱孩子呢?抱孩子會不會讓孩子變得嬌氣?
我們來看看下邊一個實驗,看一下父母和孩子的肢體接觸會對孩子來說處於一種什麼樣的重要位置,我們就能夠回答上邊的問題。
1.2 心理實驗:布媽媽與鋼絲媽媽
亨利·哈羅認為幼猴除了饑餓、幹渴等生理需求外,它們一定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亨利·哈羅想要驗證這個猜想的正確性,於是他找了一些合作者,設計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叫恒河猴實驗。
首先,他們先製作了不同類型的母猴。
第一隻代理母猴是用光滑的木頭做的身子,然後外麵再用柔軟的海綿和毛織物裹了起來,在這隻母猴的胸前安裝一個奶瓶,身體內部安裝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
第二隻母猴則是由鐵絲網製成,其外形與木製母猴基本相同,也安裝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熱量。與第一隻母猴相比,它除了不能給幼猴提供舒適環境之外,其他方麵完全艮第一隻母猴一樣。
參加實驗的幼猴一共有8隻,都是剛出生後的健康幼猴。研究者隨機把幼猴分成兩組,然後把人造母猴分別放在單獨的房間裏,房間與幼猴的籠子相通。兩組幼猴,一組由木製母猴喂養,另外一組由鐵絲母猴喂養,均提供奶。
實驗者把猴子放在籠子裏,然後進行觀察記錄,記下在幼猴出生後的前 5 個月中和兩位“母親”直接接觸的時間總量。
結果顯示,幼猴極端偏愛木製母猴,就算是那些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也是如此。在最初幾天的調適期後,無論哪隻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木製母猴待在一起。那些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它們為了吃奶會迫不及待地離開木製母猴,吃完奶後又迅速地返回到木製母猴這裏。
可見,幼猴確實除了基礎的生理需要,還有一種對柔軟物質的接觸需要,而且很明顯,這種接觸需要非常的重要。
而進一步觀察兩組幼猴的行為特征,也證實了這種接觸的重要性。研究者們發現雖然兩組猴子食量同樣大,體重增長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是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幼猴會出現對牛奶消化不良,經常腹瀉的現象。這說明,由於幼猴缺少母猴的接觸安慰,使幼猴產生了心理上的緊張,影響到了消化係統的功能。
1.3 實驗結論: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肢體的接觸安慰
從恒河猴實驗中,心理學家認為,嬰幼兒對父母產生的依戀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父母對嬰幼兒饑餓、幹渴等生理需求的滿足,而是撫養者給嬰幼兒帶來的溫暖親切、安全的情感,而這種感情的傳遞則需要肢體的接觸安慰。因此心理學家得出結論。
結論:所以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依戀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肢體上的接觸起了很大的作用。
1.4 教育策略:怎樣看待和孩子的肢體接觸?
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了肢體接觸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因此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1)給孩子多一點肢體接觸。
肢體接觸是孩子成長需要中的一種,和父母的肢體接觸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安全溫暖的感覺。因此家孩子家長多擁抱孩子,愛撫孩子,就算是摸一下他的小腦袋,也會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愛,那樣他才會覺得安全,消除心裏的緊張。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和孩子的這種肢體接觸是越來越少。其實這樣會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家長們可以視孩子的年齡給孩子適當的肢體接觸,孩子小的時候多抱抱,給多一點肢體上的愛撫,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可以適當減少,但是還是可以在孩子傷心,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給一個擁抱,讓孩子得到安慰和支持。
(2)物質不能代替情感上的關心。
兒童對父母的依戀建立在父母給孩子的情感關愛上,他們對父母通過親切、關愛、溫暖的肢體接觸的需求強過於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所以多讓實際行動表達你對孩子的關愛,而不是隻是通過物質來關心你的孩子。
2. 你的期望,可以創造孩子的奇跡
心理觀察:羅森塔爾實驗
2.1 改變命運軌跡的人
朋友跟我講了她一個同學的故事。朋友和這個同學是同村,小時候一直在一個小學上學,高中的時候又恰巧是一個班。但是朋友的這個同學學習成績一直不好,還喜歡玩,所以基本上沒有老師看好他。就連他的家人也認為他長大以後不會有什麼出息,既有可能成為社會上的混混。不過,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在朋友們大學畢業後,為找工作急的頭暈的時候,人家已經有了一家自己的小裝修公司。
一次聚會,朋友同學談到自己的創業曆程。他說,其實他也一直以為自己會一直玩下去,到最後繼承家裏的那個小店鋪,這一輩子就這樣了。但是他初中時的體育老師一直都很信任他,對他說他以後肯定有大成就。於是他也開始相信自己可以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結果證實了他體育老師的話,他最終成功了。他感歎的說,初中的體育老師是改變他命運軌跡的人。
家長和老師們的不相信,讓朋友的同學也認為自己會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體育老師的信任,讓他相信自己會有另外的一種發展可能。別人的期望與信任究竟會對一個人的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家長們應該怎樣看待這種關係?我們來看一看羅森塔爾的經典實驗。
2.2 心理實驗:鄉村小學裏的奇跡
羅森塔爾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也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人際期望,同時他還對非言語交流很感興趣。
1966年,羅森塔爾在一所鄉村小學做了一項非常著名的實驗,實驗的內容是研究教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作用。
實驗是在一個鄉村的小學中進行的,羅森塔爾先是給這所小學各個年級的學生做了一個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試完成之後完之後,他在沒有看測驗結果的前提下隨機選出20%的學生,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很聰明,將來可能會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實驗在這裏隻是進行到一半,另一半在8個月後完成。羅森塔爾在8個月後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結果他很神奇的發現,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2.3 實驗結論:人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羅森塔爾的實驗非常的有名,它證明了期望對事情產生的影響。那20%的學生學習成績之所以有顯著提高,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因此心理學家得出結論。
結論:個體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和暗示,尤其是當這個人是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
所以,期望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判,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的行為。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期望時,就會有意識無意識的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關心他,從而是這個人的自信心得到增強,努力向上,往期望中靠攏。
2.4 教育策略:相信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期望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家人和老師都是他所信任的人,父母是他所崇拜的人,所以家長、老師們對孩子的期望將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和暗示,使孩子的認知和行為也朝著家長和老師們所暗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對於孩子,家長們應該給以正確的教育,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相信自己,給他們積極的期望。
很多家長經常會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大發雷霆,並在氣頭上說出很打擊孩子的話,比如說“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等。雖然有時候父母並沒有經過多想就說出這樣的話,但是這種話確實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他有可能就此相信自己真的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
因此在生活中,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平時也應該多鼓勵孩子。要知道,積極的期望會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消極的期望則會給孩子消極的暗示。
3. 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加聰明
心理觀察:大鼠實驗研究
3.1 帶孩子住樓房好還是住平房好?
我有一個朋友,孩子將近2歲了,但是會說的話還是有限,隻會叫爸爸、媽媽。醫生說孩子發聲部分都很正常,隻是有點語遲,要朋友不要著急。但朋友作為父母,哪能不著急啊,尤其是看到別人家同齡的小孩聰明伶俐的模樣時,更是為自己的孩子擔心。
後來,他一個搞幼教的朋友告訴他。這可能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因為孩子出生那一年正逢流感,所以一年都沒敢帶孩子出去過,接著他們搬進了20多層的樓房上,也沒有人願意帶孩子出來散步。就這樣導致孩子從小接觸的東西太少,所以導致了孩子發育的較晚。
我不知道這個搞幼教的朋友說的對與否,但是已經有很多的研究已經證明,外界的、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能夠刺激個體的大腦發育,而接下來的這個實驗就是與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