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人物影像 浙東阿凡提樂涵
樂涵,譜名容涵,字晴嵐,號海門。清嘉慶三年(1798)舉人,曾為景寧縣學教諭。他思維敏捷,勤奮好學,熟讀諸經,又生性耿直,不畏權勢,疾惡如仇,扶困濟貧,與官府與洋人智鬥,常仗義執言為百姓排難申冤。曆史上他是浙東一帶有名的訟師,被譽為阿凡提式的機智人物,也有“鎮海徐文長”之稱,故百姓尊稱他為“樂賢”先生。樂涵著有《望杏樓詩稿》等。
清嘉慶年間,樂涵出生在浙東甬江口南岸的小浹江畔。當時的皇帝是嘉慶,嘉慶帝胸無大誌,碌碌無為,朝綱鬆弛,治官不嚴,貪腐之風盛行。
少年樂涵天資聰穎,不僅文章寫得好,書法在當地也首屈一指。青年時,樂涵用心攻讀,頗有抱負,考取了舉人。考取舉人後,樂涵被分配到浙西山區景寧任縣學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訓導佐之”,即相當於現在的正式教師,負責教育、輔導學生。
後來,樂涵因不滿朝政,回鄉做起了訟師。訟師相當於現在的律師,主要業務是代寫書狀,這些書狀包括遺囑、各種契約、呈狀,更多的是謀寫訴狀。
樂涵對官吏貪腐疾惡如仇。有一則“揭髒(樁)”的故事是這麼說的:鎮海後海塘年久失修,多次遭海潮侵襲,需要重建。縣令遂奏報朝廷說,後海塘地處東海,台風肆虐,隻有造銅樁鐵夾石砌之塘,方可保百年平安,朝廷聞奏撥下銀子。海塘建成後,結果是用鬆木樁代替了銅樁,毛竹夾代替了鐵夾。樂涵聞知後十分氣憤,遂心生一計,想出出縣令貪腐的洋相。於是,他讓家中長工去海塘把木樁和竹夾偷偷鋸來。長工被守塘人捉住,帶到縣衙,縣令聞知是樂涵家傭人,吃足了樂涵苦頭的縣令心中竊喜,心想報複的機會來了。遂差人傳來樂涵,升堂問罪。早有準備的樂涵不慌不忙地來到堂中,縣令奸笑著問:“嘿嘿,好一個樂涵,你家長工鋸樁毀堤該當何罪?”樂涵假裝大驚,轉身斥責長工說:“你好大膽子,又好大本事!海塘用的是銅樁鐵夾,你一柄木鋸是如何鋸得?”剛才還自鳴得意的縣令,盛氣淩人的縣令,瞬間就像戳破的氣球——癟了。縣令見“露了馬腳”,隻得草草了事,趕緊放了長工。這事後來傳到京城,事情鬧大,朝廷下旨,縣令被撤職查辦。
樂涵對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也深惡痛絕。一天黃昏,幾隻裝滿貨物的帆船闖過海關向甬江口駛去,海關洋人派汽艇扣住船隻上船驗貨,見麻袋內都是綢緞、布匹和棉紗,不由分說,以“逃關逃稅”將貨船全部扣下並拖至海關。洋人咆哮著要嚴懲,貨主聲淚俱下苦苦哀求,最後罰款了事。這時,貨主說隨身沒帶銀子,第二天補罰。洋人開始堅決不同意,後來見確實拿不出銀子,就答應了貨主的要求。貨主又要求海關出了張扣貨憑據,洋人沒多想,出了收據。第二天,貨主交了罰款提貨,並要洋人當眾打開麻袋清點貨物。結果,除了昨日查驗的幾袋子綢緞、布匹和棉紗外,別的麻袋都是廢紙,洋人目瞪口呆。貨主要洋人賠貨,洋人不依。貨主嚷嚷說:“這袋裏的廢紙全是你們海關的辦公用廢紙,你們還有什麼可說的?”洋人不服,這事就打起了官司。後來,寧波知府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無可奈何地判海關賠了相應的銀子。此事原來是樂涵見海關洋人老是欺壓中國人,就叫在海關做幫傭的本地人,偷偷把海關裏的廢紙收集起來,並如此這般地設下“圈套”,出演了這麼一場好戲,讓洋人中了計。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樂賢先生計賺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