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行者無疆 走讀宏村
尋古鎮,訪古村,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在綿綿細雨中訪古,更合人的心境。就是在這樣一個秋雨絮絮的日子,我來到了皖南,走進了皖南的一個古村落,它的名字叫宏村。
宏村,在我造訪它之前,其名聲已經遠播。雖未謀麵,但宏村在我心中已有一個水墨印象,就像我在閱讀中給書中的人或物,景或地,勾勒了一個虛擬的場景。
當真實的宏村在我麵前亮相的一刹那,就給我的內心世界帶來衝擊,就像濃墨落在宣紙上的那種散漫。
卵石路、古楊樹、靜南湖、月洞橋和那灰白相間的徽居建築,要不是遊人如織,我還以為這不知是哪朝哪代遺留下來而被世人遺忘的世外桃源呢。
行走在宏村的土地上,給人以踏實安寧的感覺,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無爭之地。很多人從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上下來,經湖、過橋、踏街巷、進村落,人霎時就安定下來,帶來的一身浮躁這麼一經曆,就從身上抖落殆盡。
宏村多水、多巷、多堂、多天井。人和“水、巷、堂、天井”,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相融相通的生活狀態。
承誌堂,乃宏村第一堂,也是徽州有名的豪宅,肯定是要去的。
承誌堂,名寓緬祖懷宗、慎終追遠、繼承弘揚之意。堂,殿也。堂,當也,正當向陽之屋。所以,堂屋,是一家族或支族共居的地方。承誌堂,整座宅第以磚木結構為主,內部裝飾磚木石三雕俱全。正廳前後兩進回廊三開間結構,左右有東西廂小廳堂,前有外院、內院,東有花園,還有書房廳、魚塘廳等。宅內花草樹木遍布,還有水井、池塘,廳堂楹聯、字畫、雕刻,盡顯深厚的文化底蘊。史誌上說,承誌堂,有七樓層九天井六十間房,占地約四畝半……
我徘徊在堂內,撫摸著堂內的一磚一木,品味著細雕書畫,想象堂主人的顯赫富貴程度。承誌堂主人姓汪,名定貴,為清末大鹽商,150多年前,汪定貴通過做鹽業生意,積攢下銀子,建造了如此闊綽的豪宅,不禁令人歎為觀止。據史料記載,當初汪定貴是通過浙江沿海一帶鹽商營鹽,他是鹽商的鹽商,經營範圍一度以九江為中心,遍及淞滬、浙杭、漢口。是呀,在清朝經營鹽,需要“鹽引”,即批文,說明汪定貴有“官道”;而營鹽,需要很大的營運資金,說明汪定貴已積累了相當的實力。鹽,雖然分量重,但它不會變質,宜貯存和長途販運,又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於鹽相當於現在的專賣產品,在交通不便、運輸不暢的時代,不愁銷不出去。就這樣,富有經營頭腦而又路路通的汪定貴,以海邊營鹽為主業,以內地的山珍土產為輔業,來來往往,大念“山海經”,興起了山海之利,實現了經營上的良性循環,豈有不富之理?汪定貴,真是徽商奇才,他不靠海不曬鹽,從小聞不到大海的氣息,卻把鹽作為支點,靠山偏吃海,撬起了一方徽商天地。承誌堂,可謂汪定貴手上築起的皖南大地上的一方“海市蜃樓”。史料記載,一個宏村在清朝,竟湧現出16位鹽商和3位鹽政官。“鹽”成了那個時代宏村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