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學記與觀感 驚喜於一朵花的開放(1 / 1)

第六輯學記與觀感 驚喜於一朵花的開放

——評《翻文為詩講座》

在所有學科當中,語文學科是最需要教師具有詩意情懷的,但實際上我們都被卷入了應試的大潮,自願或者不自願地成為技術的弄潮兒。於是,在中學語文課堂裏,理想的詩歌閱讀和寫作難得一見。這個曾經以“詩的國度”自雄的國家,曾有過的“詩教”傳統文化,如今差不多已經蕩然無存了。

在這樣不景氣的教育環境和文化氛圍中,居然有人對古詩詞情有獨鍾,而且是一個年紀不算太大的教師,在一個普通中學裏把現代文教學和古典詩歌教學嫁接起來,作了係統的嚐試。這種探索的結晶,就是羅秉相、羅利省老師的《翻文為詩講座》。粗粗閱讀書稿,我有如久行荒野,突見小花搖曳,頗為驚喜。

《翻文為詩講座》不是為功利而作,也不是應景之為,它純粹是一個古典詩歌愛好者對中學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創造性發揮,但又不是興之所至,隨心所欲。這裏有高屋建瓴的價值導向。翻文為詩,這是對詩歌和詩意失落的一種具體挽救,大而言之,是“詩教”傳統的重建。盡管這一個嚐試對於整個大環境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逆潮流而動”的,但在這個時代裏,隨大流是容易的,“逆潮流而動”則更需要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更何況這種嚐試,前因源遠流長,後果深入持久,功德無量。

這裏有細致入微的理性探索。翻文為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字遊戲,它是符合體驗感悟的心理機製的,是鑒賞性閱讀的一種方式;從語言的運用來說,它是模糊語言的運用,其中的含蓄、朦朧都是藝術語言的特點;從思維訓練來說,翻文為詩是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的訓練;從閱讀原理而言,翻文為詩是模糊感知並遷移作品中蘊含的意象、意境、結構、體裁、語言。這既是一種創造,又是一種假借。對於初學閱讀和寫作的學生來說,這種訓練方式,無論對閱讀還是寫作,都是極有作用的。

這裏有中規中矩的知識技巧。文體的改編這類寫作訓練,人們也在嚐試。但翻文為詩,而且是為古體詩詞,對於中學生來說,確實是有難度的。因此,“知識和修為”就顯得極有必要。寫什麼像什麼,這是一個起碼的要求,否則就是“戲說”、“新編”,“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知識上的降格,有時候要導致寫作質量的降低和取向的偏差。這裏,作者還從要求、步驟、詩體、音韻等幾方麵對翻文為詩的操作性作了詳細解說和示例,對於有興趣嚐試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適宜的示範。

說來慚愧,我是懷著學習的態度來讀這本書的。因為對於古典詩詞,除了背過幾首以應付考試之外,很少深入研究。有時候興致上來,也能塗鴉幾句,頂多隻能算是打油詩——從來就不講究平仄等格律的,一是自己不懂,二是認識所致。我以為現代人有情調去寫古體詩詞,沒有必要執著於詩詞的平仄要求,其實完全符合格律的詩詞是不多的,就是唐代的大家,作詩也有“出格”的時候,今天我們又何必苛求自己呢?從這個角度講,書裏的有關知識,如合仄、粘對的要求,八病、五忌之類,還可以簡單化,尤其是針對當今的中學生。

我想,這本書更大的價值在於一種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導向。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在當今氣候裏,逆風而行所能到達的高度,在大霧彌漫裏所能洞見的深度。有幾個人能夠不被時俗所移而保持自己的愛好?有幾個人能夠不顧今天功利而為明天的理想執著?有幾個人能夠忽略紅塵的繁響而專注於古老的音韻?有幾個人淡化物質的追求而尋覓遙遠的詩意?但確實有人做到了,而且做得有模有樣。這正是我不是這方麵的權威,但又願意發表讀後感慨的原因。

我想,有這樣的書存在,見證著詩意的課堂仍然存在,詩意的人生仍然存在。“白日不到處,青春仍自來。”隻要有一丁點土壤,隻要還有春天,花,總是要開放的。

2007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