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米蘭花開 鳥 巢
巢,現在是空的,就如我當初看到的舊巢一樣。我發現它的時候,那隻舊的、隻剩下半隻碗大的土疙瘩,斜倚在新巢的旁邊,欲墜未墜。而新巢的泥土草屑還是濕濕的,其間夾雜著幾絲綠意,是很細小的草葉。巢兒做得真漂亮,這圓形似乎用圓規測量過。
去年的一天,我無意中發現我家陽台東邊的玻璃窗外,有一隻小小的鳥巢。它的底挨著窗台,一邊靠著玻璃窗的鋁合金框,另一邊靠著沿牆的下水管道,而它的背貼著牆,它的正前方就是藍天白雲,大千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愜意的角落,偶爾可以享受到幾縷溫暖的陽光,卻不會遭到風雨的侵襲。當時,我就為巢的建築者喝彩,認為它築巢前的選址太妙了。
從那以後,每回走到陽台,我總是有意無意地往窗外的空巢張望。也是從那以後,我盡量不去移動東邊那扇玻璃窗,如果一移動窗戶,巢可能就會鬆動脫落,甚至會從五樓墜落下去。
奇怪的是,好長時間以來,我沒有見到過巢的主人,我看到的總是一隻空巢。
春天到了。在一個早晨,不經意間一瞥,我無限驚喜!巢裏靜靜地躺著五枚小小的鳥蛋。它們的個頭比鵪鶉蛋略小,蛋殼白中透藍,布滿了點點“雀斑”。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鳥媽媽為什麼要築巢,而且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又築起了新巢,一切為了它的孩子們吧。
一開始,我不敢把發現鳥蛋的事告訴兒子,我怕他的童心破壞了巢的安寧。可是,沒過幾天,我就憋不住了。說來也怪,就在我把這份驚喜告訴孩子的第二天傍晚,放學回家的他喜出望外地告訴我,小鳥出殼了!
巢內,肉紅色的小精靈簇擁在一起。有的蜷縮成一團,還在瑟瑟發抖;有的脖頸伸得長長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張開的嘴巴比它們的腦袋還大;有的喉嚨裏發出微弱的聲音,在呼喚它們的媽媽吧。
接下來的日子,看望這隻巢成了我們每天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我一邊觀察著它們,一邊在博客裏記錄著它們成長的過程:“小鳥剛出殼,身上的皮膚是暗紅色的,肉乎乎的一團,有點怕怕……”“小鳥孵出五天了,皮膚變得黑黑的。”“出殼六天的小鳥,有幾根黑色的小羽毛鑽出來了。”“第七天,能看到小翅膀了,隱約還看得到裏麵藍色的羽毛管。”“出殼第十天,小鳥圓睜著眼睛,小小的,亮亮的。”“出殼十二天的小鳥,全身都長出了黑色的羽毛,越來越像它們的父母了。”“出生半個月的小鳥,它們的羽翼豐滿了,已經會站立了”……
在我們觀看小鳥的時候,兩隻大鳥總是非常敏感,一有輕微響動,它們或從巢沿往外飛,卻不飛遠,逗留在附近;或從遠處飛回來,也不敢靠近,隻是唧唧喳喳地叫,聲音顯得有些驚慌失措,有些煩躁焦灼,也許還有憤怒不滿吧。正如兒子說的那樣:“你怕什麼呀,我們又不會來欺負你的寶寶的,我們都喜歡它們呢!”
終於有一天,我見到的又是一隻空巢。鳥去巢空。那一刻,我心中似乎被抽出去什麼,留下幾縷叫失落的東西。我傻傻地看著空巢,又往周圍搜尋了一番,沒有小鳥的影子。小鳥長大了,離開家去藍天闖蕩了。這麼一想,又覺得那些從心中抽出去的東西回來了。此時,兩隻大鳥前後飛回來了,在防盜窗邊盤旋,它們的啼叫聲顯得從容安寧,有些婉轉了。我想,它們可能是特意來告訴我,孩子長大了,小巢已經容不下它們日益健壯的身體,它們需要去藍天翱翔,去大自然磨煉。或者大鳥還表達了它們的謝意,謝謝你這麼多天一直關注我們,卻沒有傷害我們。對於後一種想象,我覺得有些自私了。其實,要說感謝的應該是我。我感謝鳥媽媽的信任,選中我家窗外那個角落,把它當作生養孩子們的家;我感謝這些小可愛們給我沉悶蒼白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生機與色彩;我感謝它們用歡快的啼叫聲,給這個嘈雜紛亂的世界平添一份大自然和諧美妙的聲音……
小鳥飛走了,但它們沒有遠離我們,正如一位朋友安慰我說:“天下飛翔的小鳥,都是你家飛出去的小鳥。”
我想,我會一直保留著我家窗外那隻巢。
2007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