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回憶錄 第一節 大革命時期
鎮海縣的黨組織活動和被破壞
鄭慰田
1926年底,鎮海縣建立了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鎮海獨立支部(簡稱鎮海獨支)。當時處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中共鎮海獨支的幫助下建立了國民黨縣黨部。縣黨部的常務委員由共產黨組織的書記沃醒華擔任,執委、各部部長有好幾個都是共產黨員。當時我還沒有加入共產黨,任商民部副部長兼秘書。
那時,鎮海黨的工作是寧波特派員趙濟猛(共產黨員)領導的,後又派江少懷(脫黨後去台灣)來鎮海幫助工作。沃醒華帶領我們曾以縣黨部的名義勸炮台司令、外海水上警察所長、公安局長(姓名都忘)、縣長劉強夫等響應革命,他們都高舉義旗,分別起義,投向國民革命軍。後來,傳有“軍閥所屬海軍將來襲擊鎮海”等謠言,群情不安,沃醒華和我們同去外海水上警察所探問軍事形勢,經了解無此情況。過後兩三天,即由縣黨部召集鎮海地方各團體代表人士開會辟謠,安定人心。並廣泛宣傳三民主義,宣傳三大政策,形勢轉好。
1927年春,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第六縱隊(十九軍)指揮部政治部委任楊繼業為鎮海縣長,蔣歌薰為公安局長,也派了炮台司令和外海水上警察所長。由於商民部部長臧公友去寧波了,由我改任部長。那時,因有政客、土劣勾結國民黨右派江川,向省黨部誣告破壞縣黨部,妄圖瓦解革命力量。一天夜晚,趙濟猛來鎮海召開縣黨部執委擴大會議,楊縣長、蔣局長均列席。會後趙濟猛親擬電稿致省曰:“鎮海組織如舊,不必改組”,誣告破壞未能得逞,趙濟猛還勉勵沃醒華和楊縣長要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工作照常開展。後來我得悉省黨部設有黨務人員養成所,經要求獲準去養成所學習,並在此期間由裘學潮、錢鑫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在杭州學習時正值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浙江開始“清黨”,省黨部和養成所被反革命分子、杭州公安局長章烈勒令解散,又聞宣中華、唐公憲等同誌失去自由。就在這種形勢下,上級組織指示,黨員各自回鄉做地下工作,我就返回鎮海。
途中,先經家鄉(龍山區東門外),在路上碰到書記沃醒華和黨員謝震、薑穎餘,他們還不知道我已在杭州入黨。我先向沃醒華說明組織關係,並告以杭州的情況。沃也告訴我鎮海的緊張形勢,除介紹謝、薑二人外,在鎮海還有黨員胡焦琴、陸欽德等多人。於是我就大膽地、假裝不知一切地到鎮海縣黨部報到。
時隔不久,寧波方麵毛洪圖任命洪偉觀、李仲瑜(李光玉)、周浩然、虞淩芳、還有姓唐的和一個姓名已忘的來接收縣黨部了。在周浩然、虞淩芳等多人的支持和保證下,洪、李以為我熟悉工作,卻不知道我是共產黨員,仍任命我為秘書。縣黨部被接收以後,黨的活動就困難了,我隻得經常以出外唱京戲為名,分別安慰共產黨員要振奮革命精神,不要灰心,但也不能再召集黨的會議了。那時在靈岩鄉已有人向寧波誣告鄔保潤,令鎮海方麵逮捕了。我雖知鄔保潤平時為人正直,革命態度和工作都好,盡力營救,想恢複其自由同做地下工作,但都失敗,鄔保潤移解寧波,關押了一兩年。周浩然、虞淩芳當然與洪偉觀、李仲瑜是水火不容,也辭職避走。
在這種情況下,寧波黨派王小曼(後化名王昆侖)來領導了。某夜,胡焦琴派人(忘其名)叫我到城區(可能在陳坤良家)開會,將黨、團組織進行一次整理。由我任書記,胡焦琴負責婦女運動,虞一飛(初中學生)負責青年運動,一個青年人(名忘)負責工人運動,劉粲芳負責農民運動。
有一天,在縣農民協會開會,參加會議的人數不少,幹事水兆熊在會上說:“蔣介石不是代表窮人農民、工人利益的。隻有共產黨是真正為窮人和工人、農民謀利益的。”當即被捕移解寧波關押。當夜,我與劉粲芳握別回家鄉隱匿。
接著,寧波毛洪圖到鎮海來,逮捕了胡焦琴同誌。我即到縣公安局營救,縣府也派人到公安局與毛交涉,軟勸硬說都不成,被移解寧波,於6月23日慘遭殺害壯烈犧牲。
一天晚上,我去周浩然家找皇誌一(即皇國華,共產黨員)時,卻見李光玉(即李仲瑜)率警察數十人,包圍城北的某園,顯然是搜捕皇誌一,我即將此情況告訴周浩然,一小時後皇誌一也來了,他是藏匿在一個水櫃內未被搜到。後來我們三人商議,決定我與皇誌一去漢口。鎮海黨的組織,就此停止了活動。
(摘自鎮海區黨研室檔案,1957年11月鄭慰田的回憶錄整理)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鎮海縣特別支部
《中共鎮海地方史簡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鎮海處於白色恐怖之中,革命力量遭到嚴重摧殘。在這嚴峻的形勢下,中共寧波地方黨組織,為了堅定地領導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和進行抗日救亡活動以及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在鎮海先後三次重建中共地方組織,但均遭破壞。中共鎮海特別支部就是其中之一。
一、抗日救國浪潮的掀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沈陽。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日軍很快占領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並開始向熱河進攻。九一八事變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紛紛要求抗日,收複失地,鎮海人民在一批失去組織關係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的推動下,以教育界為主,抗日救亡運動也迅猛開展起來。學校師生集會、罷課,街頭宣傳,廣大群眾也投入抵製日貨等抗日救國的行列。
當時的靈岩區(今大碶地區)教育界,有一批暫時失去組織關係的中共黨員,如靈山小學的鄭慰田(即鄭鎮權)、石湫小學的林庚(即林仲言)等,他們聯合進步青年教師王文榮、王道夫、胡安三(即胡英)、徐裏平(即徐履平)等,於10月10日借慶祝“國慶”之際,組織全區17所學校,在大碶新廟召開抗日救國大會,參加集會的各校師生以及當地群眾達2000餘人,同仇敵愾,憤怒聲討日軍的侵略罪行,反對蔣介石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投降政策,高呼“停止內戰,槍口對外,收複失地”,“抵製日貨,打倒奸商”等口號,會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封閉了大碶鎮上以經營日貨謀利的可大昌綢布店。並迫使阻撓抗日宣傳、包庇劣紳的國民黨大碶警察分局局長陸枝青下台。
全縣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提高了廣大群眾的覺悟,進步青年在鬥爭中得到了鍛煉,為鎮海重建中共地方組織創造了條件。
二、特支的建立及發展
大碶地區抗日救國的群眾大會,引起了中共寧波市委的重視。當時在大碶時敏小學任教的鄞南支部黨員張基卿了解到當地教員林庚、鄭慰田是失去組織關係的共產黨員後,向中共寧波市委書記徐敏暢(徐與張基卿是同鄉)作了報告,徐敏暢經過考察,恢複了他們的組織關係。同時培養和吸收了胡安三、王道夫等積極分子參加中國共產黨。1931年10月下旬,寧波市委書記徐敏暢來大碶石湫小學召開黨員會,參加會議的有林庚、鄭慰田、張基卿、王文榮、胡安三、趙忠嶽(趙振鵬)、王道夫等人。會上討論研究了進一步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宣布成立中共鎮海特別支部(簡稱鎮海特支),書記林庚、委員先後有胡安三、鄭慰田、王道夫、趙忠嶽、王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