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大碶有條“壩頭路”
有一位住在大碶的年輕朋友問我“鎮大路”“新大路”和“壩頭路”等一些路名的來曆。我說,“鎮大路”是當年鎮海至大碶公路位於大碶的一截,“新大路”是新碶通向大碶的路,至於“壩頭路”,是因為這裏原來有一個“壩頭”。“壩頭”是什麼?那就說來話長了。
大碶新碶一帶地麵,南邊是山,北麵朝海,中間這塊小平原上,河道縱橫,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是這塊小平原當年景色的寫照。這縱橫的河流,把從山上下來的水送到海裏去,同時,棲息在河兩岸的祖祖輩輩,用這河水澆灌農田,在這河上捕魚捉蝦,更依靠這縱橫的河網來承擔交通運輸任務。因為,舊時我們家鄉這一帶地方,路是高低曲折的石板路,橋是一級一級的石階橋,根本沒有車輛,也無法行駛車輛,鄉民要運送東西,除了手提肩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你隻要走在波光粼粼的河邊,隨時都可聽到欸乃櫓聲。來來往往的船隻,有的裝著柴捆,有的載著稻穀,有去鎮裏換灰肥的,有向農村賣水產的,誰家搬家了,誰家走親戚,運氣好時還能看到哪家迎親的隊伍,吹吹打打,把一頂漂亮的花轎圍在船艙中間,引來兩岸祝福的目光……
這片河流稱為岩泰水係,它又分為東西兩個河係,西麵的稱岩河,東麵的叫泰河。這一帶的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兩個河係的水麵高低也不一樣。如果把兩河連起來,也許泰河會橫溢,而岩河卻要大大變淺。因此,這兩個河係不能相通。而兩邊河流不通,那麼,東邊的東西就運不到西邊去,西邊的物資也送不到東邊來。怎麼辦?我們聰明的祖先想出了解決的辦法。那是在兩河相通的地方,用一個壩把兩邊的水隔開,然後將船從壩頂上拉過去。
現在與鎮大路交叉處的東、西兩截壩頭路,當年正是那條連通“岩”“泰”的河。這個壩就在鎮大路以西一百多米處。據史書記載,這個壩在宋代稱作泰博堰,清康熙十年(1671),邑令王元土改築石堰,民頌其德,就叫王公堰。但在我讀小學時,就隻知道人們把它叫作壩,而把壩附近的這片地方稱作“壩頭”。
那時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姓顧的同學,上學放學,我們總在一起,同在肉鋪門口看屠夫殺豬宰牛,同在鐵匠店外麵看師傅打製鋤頭釘耙。因為他家在汽車站開著點心店,所以我還知道他家的豆漿質量是很可靠的。他告訴我,他們要用一種“表”(當時我理解為類似體溫計的表,現在想想,估計是一種根據浮力來測比重的儀表)來測豆漿濃度,絕不多加水衝淡豆漿。他說他家在壩頭,有一次放學後,他帶我去他家。過了肉鋪向右拐彎,經過醫院沒走多少路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