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江南鄉間石橋頭
七月初七那天,看到不少年輕人在熱鬧著,我一下子就意識到,今天晚上,牛郎織女又“銀漢迢迢暗度”了。推想兩個人“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同情之餘,我又為他們打起如意算盤來:如今條件好了,你們倆不要再麻煩喜鵲幫忙,拿點錢出來,請人在銀河上造一座鋼筋水泥大橋,不就能永遠在一起了嗎?現在連跨海大橋都能造,銀河畢竟隻是一條河呢。
橋是真好!為牛郎織女提供方便還算是神話,在我們人間,橋的作用就實實在在的了。老人說,舊時富人做善事不外乎“修橋鋪路造涼亭”,這話,是把橋和路相提並論。但我想,“橋歸橋,路歸路”,它們雖然都有關交通,但身價畢竟不同。區別在哪裏?且看兩位名人的話。一個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個說,“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你說,到底這路和橋誰的地位更高,不是很明顯了嗎?
也許是橋使天塹變成了通途給人提供方便,也許是橋似長虹臥波使人產生美感,總之,橋很受人喜愛。你單看,到了一個旅遊景點,如果這裏有座橋,上麵總有人在拍照留影。甚至連小孩也喜歡橋。我記得我十幾歲時,背著兩歲的外甥從大碶去湖塘,每到一座橋前,他就急急地說:“囡囡走!”一邊就掙著下地來了。而一過了橋,他就又把兩隻小手伸著要朝我背上爬。就是下雪天,人們除了做雪人,最常見的也是造雪橋。
江南鄉間,多的是石橋頭,因此我有許多關於橋的兒時記憶。最早的當是大碶的“碶上墩”橋,“碶上墩”可能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記得刻在橋欄上,叫“豐產橋”。橋東堍點心店裏有一個師傅,油條煎得又大又酥,特別受人歡迎,所以那時父母叫我買油條,我總去那裏,雖然排隊的人特別多。
後來讀初中,過了橫街頭後,會接連看到三座橋,那是湯家橋、太平橋和鎮定橋。鎮定橋就在大碶中學旁邊,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玩水,我和同學們站在橋的石欄上往下跳。現在想來那是很危險的事,但當時算運氣好,竟沒出過什麼事。湯家橋的記憶就多了,我曾吃過同學從橋邊他父親的米廠裏偷來的糠餅,那是米糠榨油後的渣,很有一股香味。北岸往東去的一片河灘上,我曾和同學一起撿到過兩個鴨蛋,估計是放養的群鴨從這裏經過時,有兩隻母鴨憋不住了,把蛋生在了河灘上。特別是湯家橋南堍的糧站,我要經常去買米,每一次買三十斤,有一次看到那裏剛粉刷得雪白的牆上不知是誰用一塊黃泥之類的東西赫然寫上了祝偉人萬壽無疆的標語,兩個糧站的工作人員為此搔破頭皮束手無策:塗掉吧,萬萬不可,不塗掉又不很雅觀……轉眼間半世紀就過去了,可湯家橋還在那裏。這橋的壽命長,人間的風霜雨雪、生旦醜淨、悲歡離合它都看在眼裏,至今一定全記著。
也許古今的人都愛拿橋說事,隻是品位不同,說出來的事格調也有高低。像我這樣最不起眼的人,說的就隻是如上麵這樣的芝麻綠豆瑣事,而名人說的事就令人回味無窮了。比如劉禹錫在南京寫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短短二十八字,就讓人想起朱雀橋邊那青石板的烏衣巷是如此得寧靜悠遠。而在維揚,更有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與薑夔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同是二十四橋,盛衰對比,叫人感慨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