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城(3 / 3)

上皇已經預見了甄家的結局,可也沒有想要拯救的打算,甄家再親,能親的過自己的親兒子?所以上皇就直接撒手不管了。

麵對皇帝突然發難,九皇子才是最傻眼的那個。此刻的他被自己的愚蠢驚出了一身的冷汗,怪道呢,他原本也覺得哪兒不對勁兒呢。

如今這才覺悟了,會不會太晚了些?

看著平靜的皇帝,九皇子第一次生出幾分後悔之意來,當初他不該太過高調了,身邊也有人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的,可是自己被衝昏了頭腦,完全沒將此事當回事兒,所以現在鬧成了這般!

九皇子是真的後悔了,可都說前悔容易後悔難,現在後悔,為時已晚!

他麵臨著抉擇,保住自己還是保住甄家!

兄弟倆心知肚明他的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所以皇帝也在等他的抉擇。

說實話,外家對著他老九實在是太夠意思了,要錢給錢,要拉攏人甄家也是赤膊上陣,各種方式無所不用其極,可是現在呢,自己竟然要為了保住自己放棄甄家了,甄家都能放棄,那麼別人呢?

這般想想,他心中更加地後悔了,一臉憎恨地看著眼前這人,這壓根兒就不是自己的兄弟,而是仇人一樣的皇帝。

兄弟倆僵持了半天之後,九皇子機械幹澀地對著自己的兄長說出了一番令自己都覺得無語的言語來。

“行了,我都知道了,你先回去吧,這段時間差事兒做的不錯,功過相抵,這次我就不追究了!”

沒想到啊,沒想到!皇帝竟然輕描淡寫地放過自己了,九皇子生怕自己做夢一樣,狠狠地掐了自己的大腿一把,發現不是在做夢之後,這才暈暈乎乎地離開了大明宮。

他心中在竊喜的同時對著皇帝竟然也生出了那麼一丟丟的感激來。

這很荒唐,可也是現實。

九皇子的幕僚是甄家費了大力氣從江南找來的,聽著他的這一番表述,嘴角忍不住地抽搐,他現在總算是明白什麼叫做蠢死了。

這樣的東翁,他現在反悔回江南還能全身而退嗎?

看著幕僚的神色,九皇子自己也是有些訕訕。

這之後,皇帝因著九皇子辦差得力,開始冊封幾個兄弟!

除了已故的太子加恩他的嫡次子,給了個郡王之外,剩下的幾個兄弟可都是親王之位。

十一皇子的的名號最是直白,忠順親王,九皇子則是忠勇親王,總覺得哪兒有些不對勁兒。

兄弟們的職位升了,成為了親王,眾人眾口一詞地稱讚皇帝厚道,便是上皇也沒想到老五會這麼大方,這不像是老五的風格啊。

不過既然他都已經決定下來了,上皇也不會多事,左右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兒子,老五能這般地照顧他的兄弟們,上皇老懷甚慰!

忠勇親王靠著賣了甄家才能得了爵位的,這是很多人的猜測,也的確如實,不過這消息還真不是皇帝讓人傳的,他沒那個閑工夫去做這種事情,沒必要,老九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

他如今正忙著查賬呢,甄家到底揮霍了多少的鹽科上的稅銀,他都得弄清楚了,不然怎麼才能徹底地收拾了甄家?

九皇子成了親王,甄應嘉水漲船高,因著外甥的出息而高升了。

皇帝為了甄應嘉也真是下了血本,內閣學士。

這個職位意味著什麼誰都能看明白的,九皇子之前的不安和內疚也徹底地被皇帝的這個舉動徹底地安撫了。

這就好,這就好,不然自己怎麼對得起真心誠意對著自己的舅舅?

甄應嘉自己心裏也是有些意動的,內閣學士啊,這以後就是內閣大學士啊!

位極人臣這是很多人一輩子的追求,自己這個沒參加過科考之人竟然有這樣的好機會,這樣的誘惑是自己無法拒絕的。

“甄應嘉這可真是找死之舉啊,不過也對,左右他是沒有反抗的餘地的,怎麼著都是個死,既然這樣,還不如風光一回呢!”

有明眼人心中感歎道。

甄應嘉要入京,江南他自然得安排好了才能走,有他在江南壓製,倒是不會出什麼問題,可自己走了之後呢?

他雖然自信,可也知道這甄家子弟到底是個什麼德行,所以甄應嘉是各種地不放心,到底仔細周全地思慮安排了一番之後,這才帶著家眷入京上任。

皇帝也是個體貼下懷之人,給了他大半年的時間搬家。

因著時間之故,有些忌諱逼著他不犯也得犯了。

林如海捏住了這些把柄,忍不住地佩服高高在上的那位了,這手段,雖然不高明,可效果真好!

甄應嘉顧頭不顧尾的,林如海覺得這江南甄家不用皇帝出手,自己都能連根拔起了。

甄應嘉前腳帶著家眷回了京城,後腳兒地皇帝就派了人按著林如海的名單拿人了。

盡管心裏一直不安的甄應嘉也留了後手,可到底還是玩不過皇帝。

甄家一旦沒有了江南這塊兒根基,一旦離開了江南,徹底地就是無根浮萍了。

少了甄家在後頭支持,九王爺差不多就是隻廢喵了。

九王爺自己還不明白,沾沾自喜地覺得有了舅舅在身邊,出謀劃策的,自己在朝堂上就不會這樣勢單力孤了。

“白癡!”

在一次又一次地聽到九哥說起舅舅回京的好處之後,十一皇子終於忍不住地罵道。

九哥愚蠢無知倒也罷了,可連著甄家都搭上了還洋洋得意,不是白癡是什麼?

十一皇子除了罵人之外,同樣地無能為力。

畢竟他比起九哥來還不如,起碼九哥還有反抗的,他就直接地躺下露出了肚皮,任人宰割了。

十一皇子為自己與九哥的無能和愚蠢默哀了盞茶的功夫,然後繼續地露出留了那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尋歡作樂了。

人生不滿百,不及時行樂可怎生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