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梨花(2 / 3)

再一轉頭,一條大花狗已撲到武鬆身上了,大約是嗅到他懷裏藏的肉幹,使勁往上拱。奈何身高不足,就是夠不到,急得直喘氣。武鬆哈哈一笑,肉幹從懷裏掏出來,丟進那花狗嘴裏。

潘小園趕緊說:“別怕,這……”

嶽飛隱約明白這裏是哪兒了。試探著問:“慈……慈幼局?”

慈幼局是過去朝廷設立的慈善機構,由官方出錢聘用保姆乳娘,撫養棄嬰長大,並接受無子女家庭的領養。作為十分燒錢的德政,隻是在蔡京時期推行了幾年,隻在東京等大城市有試點。

潘小園卻搖頭,笑道:“不完全是。現在人們管它叫居養院。你看這滿院的貓兒,都是雇人收容的流浪貓,可以讓人領回家養。燕雲地方戰亂多年,死人太多,有了貓,鼠患就少,瘟疫便不容易傳播。還有那裏頭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棄嬰,也有因戰亂和家人失散的,也有家人戍邊遠離的,都可以送來撫養。不僅官府出錢,也可以讓大戶人家出資,定點幫扶。還聘了個塾師,大點的孩子可以直接在這兒開蒙。”

嶽飛聽得新鮮。不用說,肯定是師姐的主意。他在外麵隻管打仗,確實極少想到百姓的生產生活恢複問題。

指著門口的一塊名流題字大牌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笑道:“還有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福田院’,在城裏另一邊,裏頭百來個孤寡老人呢。”

東京城裏的“居養院”已經成規模了。總負責人孫雪娥。她已接連生了三四個娃,自己照顧不過來,正好扔進官辦“托兒所”,連帶著手底下一百來個孩子,每天忙得團團轉,她自己倒樂在其中——畢竟是個小頭腦,手底下有二十來個人使喚呢。

而燕雲地區過去戰亂頻繁,無托幼兒成群,各民族都有,幽州“居養院”迅速站穩腳跟,現已有三二十雇工,絕大多數是女子。戰爭年代過後,北方壯丁減員不少,很多婦女便走出家門養家糊口,民風漸改,相比戰前,“未婚良家拋頭露麵”已算不上丟人。

忽然走廊後方撲出來個人影,一個梳著羊角辮兒、穿著綠襖子的三四歲娃,逮著那隻橘貓就滿世界追,一邊含混不清的嚷嚷:“抓到你了,抓到你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馬上又跑出來一個紅衣裳姑娘,從背後一把將那娃娃抱起來,轉身放到走廊裏頭,一麵溫聲斥道:“瀟瀟!怎麼又那麼不乖呢!”

看動作幹脆伶俐,一點也不拖泥帶水,顯然做得熟練了。

走廊後麵歡聲笑語,全是奶聲奶氣的娃娃音。那姑娘朝來客們快速幾個萬福,臉都沒看清楚,忙不迭的又跑回去了,隱約聽著她喊:“阿呆阿瑾,別淘氣!玩具要分享…………”

潘小園正得意介紹,迎麵來了個老婆婆,提著兩籃子小孩髒衣裳,見了嶽飛不認得,隻當是來參觀的,笑道:“官人是要領養孩兒麼?走廊往裏右拐辦手續。”

嶽飛臉紅道:“我不是來領養孩兒的……也不是領養貓狗……就看看……”

潘小園拉他:“走走,進去看看你小外甥。”

走廊裏麵的院子更大,貓狗更多,一圈大大小小的孩子圍在一起又叫又鬧,跑起來風馳電掣,滾起來飛沙走石。都穿著統一製式的綠襖子,男孩一律木梳背兒,女孩一律羊角辮,頗有軍事化管理風格。幾個紅衣服“保育員”阿姨的忙忙碌碌的維持秩序,管了這個管那個,管了那個管這個。

正張大眼睛看,這邊嶽飛懷裏已經堆了兩三隻貓了,互相爭風吃醋地舔他衣襟。嶽飛笑道:“原來你們把孩兒放各地‘居養院’,卻好到處逍遙。不過怎的給他們都穿一樣衣裳,這些貓狗也都一樣一樣的,換我我也認不出來。”

潘小園笑道:“還不是為了節省成本……”

忽然身邊一個略帶南方口音的女聲,溫言軟語插話:“才不一樣呢。每個孩兒性格不同,愛玩的東西也不一樣,相處多了就知曉了。”

潘小園轉頭一看,正是方才“黃雀在後”的那個紅衣“保育員”,溫婉和順小娘子,似乎比自己沒小兩歲。她一邊說,一邊眼神指著院子裏一群孩兒,目光中全是寵溺,如數家珍地繼續說:“你瞧那兩個是楚楚、牛牛,最會毀玩具,旁邊那個契丹娃兒是小北,性子就特別乖;桌子前頭練字的是阿弘,應該是個書香人家姑娘,可惜有些記不得爹娘姓名,官府正在派人找;飯團兒飯量最大,愛吃我做的魚;那個囡囡口音和別人都不一樣,不知是怎麼從南方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