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城(1 / 2)

並不是指傳統理論中的內容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是僅僅指作品形式,即所謂的“肌質”“隱喻”,複義”“含混”“語境”“反諷”等語言學或修辭學因素。

3、結構主義

對作品進行整體的模式研究,追蹤作品的“深層結構”

注重二元對立的分析方法

共時與曆時/橫組合關係與縱組合關係/語言與言語/代碼與信息/能指與所指/秩序與序列等

四、讀者

文學活動不止是作者的創作活動,它還應包括讀者進行閱讀鑒賞的活動,隻有經過讀者閱讀鑒賞,作者創作的文本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讀者又是文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

讀者之於作品:再創造

★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

20世紀60年代興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學》:“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

伊瑟爾:

提出“隱含的讀者”,開啟由接受研究向效應研究的內在轉變

作家在從事創作的時候,都已設定了閱讀對象,這些對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結構去召喚

五、文學活動是一個交往結構(對文學活動的整體觀照)

文學活動四要素的交往性:

馬克思:“每一方表現為對方的手段;以對方為中介;這表現為它們的相互依存;這是一個運動,它們通過這個運動彼此發生關係,表現為互不可缺。”

哈貝馬斯:“任何兩個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都可以用符號(語言)作為中介達成一種對話關係”

第一節、文學活動作為人類活動的性質(活動與文學活動)

一、人類活動的性質

1、生命活動:動物性的一麵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指出具有動物性的“本我”(id)對理性的“自我”(ego)有著強大的內驅作用

2、生活活動:自覺意識的一麵

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係統的總稱。

從發生學層麵看生活活動:生活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是人類發展、延續的基礎

從認識論層麵看生活活動:馬克思主義:從主客體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動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二、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

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產生前提。

1、生活活動特性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係

動物對事物感覺的角度是單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覺與對象保持一種自由的關係,是多樣化的:功利的、倫理的、道德的、詩意的

人的活動的多種意義:經濟技術、革命實踐、審美創造

2、生活活動特性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

人的活動的美學意義:文學創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自覺的能動的創造,達到了全麵地表現人的本質特性

3、生活活動特性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人在審美王國和詩意世界中體悟自身的價值

三、文學活動的地位

人類活動係統:物質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

精神活動的分類:

人腦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來分:

1、理論性或認識性的精神活動: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2、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動

3、倫理性或意誌性的精神活動:道德意識,倫理觀念

4、審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動:藝術,文學

精神活動與經濟基礎關係來分:

1、非意識形態的精神活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某些領域,如邏輯學和語言學

2、意識形態性的精神活動(觀念性的上層建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等。

恩格斯稱之為“更高的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

第三節、文學活動的發生和發展

一、文學活動的發生

★巫術發生說

認為文學活動的發生起點是巫術儀式。

英國人類學家詹.喬.弗雷澤:在《金枝》中較早提出了巫術與文學的關係問題,他認為,巫術有兩條原理“相似律”:同類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觸律”:甲乙二物接觸後,施力於甲可影響乙,施力於乙可影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