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善來:高橋,心靈的鄉土(1 / 1)

虞善來:高橋,心靈的鄉土

虞善來,1945年10月出生於鄞州區高橋鎮岐山村農民家庭,初中讀了兩年還不到便休學務農。在此期間,當過生產隊會計、小學教師、生產大隊大隊長,曾被評為寧波地區優秀支部書記。後曆任鄉長、鄉黨委書記、梁祝公園開發建設公司總經理。退休後,醉心於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高橋地處鄞西,東接寧波市,西連餘姚市。古時候,驛道直穿高橋全境。鎮北緊靠姚江,南來北往的船隻上大西壩,過後塘河,就可到寧波市內望京橋。一路上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傳說故事,這是一條文化長廊。高橋走出過許多曆史名人。寧波最後一個狀元章鋆,明朝宰輔餘有丁,一門三院士的石塘翁家。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梁祝愛情故事,南宋抗金大捷——高橋之戰等都發生在高橋。

我愛高橋這片土地,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我愛文化,更喜愛民俗文化。“文革”時,目睹民俗民風遭受摧殘,特別心疼。“文革”結束後,百廢待興,給恢複傳統文化帶來了春天。我曾多次去梁山伯廟考察,配合文藝專家們調研梁祝。1994年10月,鎮黨委要我重點轉移到梁祝文化公園的開發建設。這一去就是八年。從規劃設計到拆房征地,從一份份資料收集,到一幢幢房子建起;從一個個景點設計,到一次次活動展開,經曆了坎坷與艱難。

開發梁祝文化公園,首當其衝的有三個難題:一是拆遷,拆遷涉及120戶居民,3家企業,20餘座墳墓;二是征地,審批手續又難又繁,更缺乏征用土地資金,三是大量開發資金無從著落。鎮政府隻給了20萬元啟動資金。之後就隻能自己籌劃。要建設的是梁祝文化公園,要有文化品位,當時在國內也很少有可以借鑒的經驗。

八年開發,篳路藍縷,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把梁祝文化公園建成國內唯一一家4A級愛情主題公園,並成為中國梁祝文化研究基地,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梁祝文化節,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和民俗文化研究者前來觀光考察。

高橋鎮曆史悠久,人才輩出,名勝眾多,民風醇厚,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幾年前,我萌發了編寫《古今高橋》這本書的念頭。在鎮黨委的支持和編委的努力下,用了一年多時間,這本記載了高橋鎮兩千多年發展曆史的地方誌終於出版,並獲得了好評。

由於多年來與文化人交往,文化界對我的思想灌輸,使我懂得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市文聯副主席周靜書和區文聯秘書長徐秉令是我在梁祝公園開發建設時期的良師益友,地道的參謀。還有一些時常為我出主意的文化界領導和朋友,如曹厚德、洪可堯、楊古城、周時奮等,我很感謝他們。我也想過,我要學做文化人,來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做一個傳統文化守望者。

退休後,我加入業餘文保員隊伍,考察了高橋鎮內的一些文保點,有人想在文保點範圍內改造樓房被我勸止。餘姚市把我鎮民樂村的胡家洞橋立為該市的文保單位。我立即彙報,得以糾正。發現岐山村山上古墓被挖,就請區文管會查看。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與文管會同誌一起忙碌十餘天,風風雨雨,陪同測繪,登記造冊,出色地完成了普查任務。

翁文灝故居是鄞州區名人故居中地位較高、保護較完整的一座。在建造寧波繞城高速時,設計規劃與杭甬高速交彙,故居列為拆遷地塊。當時,我還是人大代表,了解此情況後,一方麵寫議案交給區人大,一方麵請市政協人大代表何業琦轉市政協要求予以保護。後來拆遷方案變了,翁文灝故居沒有遭拆遷,這一座在民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曆史人物的故居終於得到了保護。

岐山村餘氏宗祠是明朝宰輔餘有丁家祠,也是區文保單位,年久失修,瀕臨倒塌。我與村委會商量,請師傅,訂協議,研究修複辦法,做了不少工作。如今祠堂墊高了50厘米,修舊如舊。村民高興,文管會滿意,還成了老年活動中心。

鄞州區博物館協會組建,因為我幫助、策劃了多家民營博物館,被第一批吸納為個人會員。鎮上翁林芳收藏了十幾幢老房子和上萬件舊家具,他想建造一座博物館,讓大家分享。他與我商量後,我為其取名為“居家博物館”。參與了兩年時間,進行規劃、分類、布局、文化創意、環境處理等等,建成開放後,深受參觀者歡迎。戴文土的石雕收藏館我也參與了籌建全過程。王升大博物館籌建時,我也為他們出了好多主意。

退休後,為高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了一些工作,雖然有些忙,但是充實而愉悅。回顧這幾年與文化人打交道,與古舊東西結緣。有時候還喜歡去古玩市場走走,到古建築地方看看,偶爾也會愛上一些小東西收藏,我時有自得其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