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堂:為寧波人爭光添彩!(1 / 2)

王介堂:為寧波人爭光添彩!

王介堂,1948年12月出生,寧波人,齋名牧餘齋。高中文化。2003年從寧波金屬提煉廠提前退休。鍾情傳統文化、文物保護事業。

王介堂,一個地道的寧波人,一口石骨鐵硬的寧波話,中等身材,兩鬢花白,年逾花甲。幾十年來,憑著一顆熱愛家鄉,熱愛傳統文化的心,刻苦自學地方文獻,對地方掌故孜孜以求,他十分關注家鄉的古跡遺存和優秀文化的保護,近二十年來,在紀念王應麟活動、原地保護張蒼水故居、保護月湖庵、保護藥皇殿、保護煙嶼樓、保護青林渡、日湖正名……都可以看到他奔走的身影;調查古橋遺存、評選十佳古橋、為十佳古橋樹立石碑、十八年來近200餘次文化探訪活動……有他忙碌的身影;保護古樹、呼籲撰稿,評選十佳古樹名木活動……也有他出力的身影。天一閣司馬殿前,有他聯係捐贈的明代抱鼓石;秦氏支祠,有他捐贈的石鼓、石擱幾;白雲莊裏有他捐贈的抱鼓石和石條凳……。多年來他積極發揮著光和熱,默默奉獻著聰明和才智,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為寧波人爭光添彩!”突出的成績,使他榮獲寧波市十佳文保員和浙江省優秀文保員稱號。

發起紀念王應麟

1996年11月,王介堂為給江北區宋代古刹寶慶講寺寫一篇介紹文章而查找曆史資料,他查閱了清光緒《慈溪縣誌》,從中查到南宋三朝元老、著名學者,古鄞縣城廂人(即今寧波市區)王應麟曾為寶慶寺撰有一篇《寶慶講寺記》碑文,於是他又找來剛出版不久的《寧波市誌》,從中獲悉王應麟所著啟蒙讀物《三字經》幾年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性啟蒙教材,對這位傑出的甬上先賢不禁肅然起敬。當他推算出1996年正好是王應麟逝世七百周年時,一個想法在腦中出現:就是要開個紀念會緬懷這位“在宋一代,無與倫比”的學者,使更多的寧波人知道他,推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他立即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地方文史專家王重光先生,得到王重光的讚同和支持。為了要在年底前的最後一個多月時間內開好這個會,事不宜遲,二人商定立刻行動。因江北寶慶寺是王應麟明確寫有碑記的地點,決定紀念會就在寶慶寺內召開。在實地踏勘會址時,又意外認識了位於姚江邊上的台灣會館館長倪冽然先生。他聽說要為先賢王應麟開紀念會,非常支持,主動承諾把紀念會的預備會放在台灣會館召開。在以後的半月時間裏,寧波文化界和鄉土文化愛好者都對此次紀念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支持。大家撰寫紀念文章,繪畫撰聯,吟詩揮毫,表達對王應麟的敬仰之情。12月7日,紀念會在寶慶寺的明堂中召開,盡管那時的寶慶寺還處在恢複階段,各方麵條件較差,主席台僧人念經用的桌子拚成,台下的座位都是利用拜佛凳。但會場周圍的牆麵上書畫琳琅氣氛莊重熱烈,精彩發言引來陣陣掌聲。會上,王應麟紀念堂剪彩揭幕,《寶慶講寺記》碑重新鐫刻,高高聳立在寺內,王應麟的名字再一次為市民所傳頌。

在稍後的日子裏,王應麟的墓地在鄞縣同嶴龍舌山被找到,後並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王應麟的故居所在地海曙區念書巷內也立起了“宋碩儒王應麟故裏”石碑,市區鎮明路上也雕塑了王應麟的塑像,王應麟已成為寧波人的驕傲。

心係張蒼水故居

1998年1月下旬,這是一個陰冷的冬天。王介堂在得悉即將開工建設的中山廣場(當時叫中山文化體育廣場)工程將拆除張蒼水故居,而將其核心部分“張蒼水書房”拆遷至中山公園內的消息後,內心非常焦慮,張蒼水是寧波的民族英雄,故居一旦被拆,周邊環境、曆史風貌將完全改變,曆史遺留的信息將蕩然無存,損失無法彌補。中山廣場是以休閑為主的文化廣場,保留張蒼水故居隻會提高廣場的曆史厚重感。幾位熱心地方文化的文保人士聚在一起議論,大家意見不謀而合,完全一致,就是要力爭原地保護張蒼水故居。為把大家的意見迅速上報給市領導,決定立即起草一份《原地保護張蒼水故居的緊急呼籲書》,征集寧波市文化界老前輩、知名學者和熱心文保人士簽名。征集簽名工作進行了七八天,那時正好是春節前後,天氣陰冷,還經常伴有小雨,王介堂騎著一輛自行車幾乎走遍了市區的大街小巷,一個一個地找人,向他們講述事情的經過和想法,迅速得到了大家的堅決支持,前後有33人在呼籲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因時間關係,簽名在那年農曆正月初六結束,正月初八是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王介堂與另一位文保員一起,把緊急呼籲書送往市委李從軍副書記處。盡管浙江省文管會對此事非常關注,專門發過文件和信函,外地報刊也有連續多篇的報道,但仍無法改變市裏拆遷故居的方案。在此期間,王介堂聯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市裏提交了好幾個議案、提案,也得到了張氏族裔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市裏有關部門終於調整了廣場建造方案,張蒼水故居確認原地保護,大家這才深深地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