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真夢非夢 天地和諧人 第二節 孫中山的理想能實現麼
與孫中山考察三門灣時相比,三門灣行政區劃發生了改變。
孫中山是民國5年(1916)8月26日到三門灣的。那個時候還沒有三門縣,那時的三門區域分屬臨海、寧海兩縣。
24年後,民國29年(1940)7月,自寧海縣析出東南18鄉鎮,臨海縣東北隅析出5個鄉鎮以及原南田縣6個鄉鎮,設置三門縣。寧海和三門同隸屬台州(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後,寧海初屬台州專區,後數易隸於寧波專區或台州專區。1961年10月恢複寧海縣建製,屬寧波專區。
三門灣沿岸三門縣屬台州,寧海和象山兩縣屬寧波。
不管區域如何劃分,沿岸三縣的政府和人民,都沒有停止過對三門灣的開發利用。
進入21世紀,孫中山那個時代的希望之火,在這裏越燒越烈。
2011年8月30日,中共寧海縣委、寧海縣人民政府在向上級彙報寧海三門灣區域開發建設情況時提到,不管從開發曆史,還是從發展戰略上說,三門灣區域開發是各方共同的願望和選擇,符合三地發展導向和路徑取向。
對寧海來說,三門灣區域是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是今後推進大平台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的主戰場。對象山來說,雖然發展重心隨著象山港跨海大橋建設逐步北移,但以石浦為核心的三門灣沿岸仍然是其發展的重要一極。對三門縣來說,三門灣是發展的腹地和重心。
如果孫中山先生地下有知,一定會為現在三門灣的綜合開發優勢而興奮不已。
一是正處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期。民國初年的時候,戰亂頻仍,經濟低迷,社會動蕩,民不聊生。而現在則社會穩定和諧,經濟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這是最大的優勢。
二是可開發土地多。民國初年,土地全是私有,如果要成片開發,難度相對較大。而現在的土地屬於國家和集體,如果用於開發征用,難度相對較小。預計近期可利用淨空間在150多平方公裏,其中灘塗圍墾區(包括正在實施和即將實施的)78平方公裏,並且極少拆遷。
三是擁有眾多深水良港資源。與民國時期比,這是自然資源。而且現在建造碼頭的工程技術比當時更為成熟,相對資源利用率增加。整個三門灣區域有田灣島、健跳、高塘島等泊位在2萬—10萬噸級的港區,可規劃建設碼頭泊位40個左右,規劃年吞吐量近11000萬噸。若將兩市三縣的資源統一整合,利用率會更高。
四是淡水資源豐富。這是民國初年時無法達到的。近幾十年間,修建的三座水庫庫容達1.3億立方米,還有一個可立即上馬的清溪水庫,庫容可達1億立方米。
五是電力優勢明顯。這也是民國時期無法相比的。三縣各有一座大型電廠,終期裝機容量將達到1830萬千瓦,規劃中還要增加到3000萬千瓦。
六是區位優勢凸顯。與民國時期相比,區位雖然沒有變化,但是鐵路、高速公路的開通,拉近了甬、台、溫、杭、滬等地的相對距離。鐵路也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理想和願望,直到最近,才得以實現。高速公路則是先生所沒有想到的。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如果算民國8年(1919)華僑開發三門灣和民國18年(1929)上海總商會開發為頭兩次,這一次是三門灣曆史上第三次較大規模開發。
人們紛紛把目光盯準這一次。就如三級跳遠,前兩次跳躍是為第三次跳躍積聚更多的能量。
果然,筆者看見各級政府開發三門灣的決心和動作,不同凡響。
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規劃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寧海東部沿海(環三門灣)區域發展規劃研究》(送審稿),是寧海縣發改局和寧波市發展規劃研究院於2010年5月共同完成的。
另一個是《三門灣(寧海)區域發展戰略規劃》(評審稿),是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和寧波市發展規劃研究院,受寧海縣人民政府委托,於2012年3月共同製訂的。
縱觀兩個文件,起點都是十分的高,體現了當今規劃研究的科學性與前瞻性。
關於空間開發戰略,前一個規劃研究這樣描述:
1. 港區聯動
依托港口開發,發展臨港產業,並帶動港口直接產業、共存產業與依存產業的協同發展,打造臨港產業集聚區和關聯產業集聚區。
2. 大小並舉
在大力推動臨港產業和臨港大項目發展的同時,積極引進為大企業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的中小企業,並在空間上予以支撐。
3. 園鎮互動
加大城鎮培育力度,提升鎮區服務功能,加強鎮區與港區、工業園區的聯係,為地區發展提供基本生活配套服務,從而提升區域城鎮化水平。
對於空間結構形態,規劃研究是這樣說的:三軸,二帶,六組團。
三軸
指本區域的主要城鎮經濟發展軸線,即沿海南線、甬台溫高速複線和楓槎嶺隧道及接線工程,分別指向寧海中心城區和寧波中心城、台州中心城,符合區域發展的主要經濟流向,將整個區域聯成三角形緊湊發展架構,是本區域城鄉建設和人口集聚的依托和基本生長軸。
二帶
分為南北兩條發展帶,北部城鎮產業綜合發展帶以城鄉居住、公共服務、先進製造為主要職能,包括沿海南線附近城鎮;南部臨灣產業帶以港口作業、先進裝備製造、清潔工業、生態農業、休閑旅遊、高端居住為主要職能,包括臨三門灣的各鄉鎮和圍墾區塊。
六組團
指本區域內重點開發的功能區塊,包括下洋塗區塊與長街南部功能區塊、寧東工貿新城、長街城鎮功能區塊、胡陳港休閑度假區、雙盤三山塗與蛇蟠塗區塊、越溪與一市區塊。
上述六組團裏,指的就是重點區塊。
1. 下洋塗區塊與長街南部功能區塊
範圍:地處三門灣北岸,東臨白礁水道,南臨滿山水道,西界胡陳港,北靠青珠農場-長街鹽場海塘,總麵積近6萬畝。
功能定位:是港區聯動的重點支撐區塊,引領區域開發的龍頭,寧波市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的戰略空間。
建設重點:爭取列入近中期市域空間開發的戰略區塊,加快土地利用性質調整;圍繞區域總體定位,編製下洋塗區塊與長街南部啟動區塊的建設規劃,作好重大項目預招商,為有效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作好準備;加快與港區聯島通道建設項目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前期準備工作,力爭早日開工。
2. 寧東工貿新城
範圍:地處寧海縣東部,地跨力洋、茶院兩鄉鎮。
功能定位:建設以承接寧海中心城區產業轉移、為臨港工業配套為基礎,融居住生活、研發培訓等多重服務功能於一體的寧海縣副中心城。
建設重點:加快土地利用性質置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在繼續承接寧海中心城製造業轉移的同時,要著眼於整個區域開發格局和能級發生較大變化的時勢,積極引進帶動性強、支撐作用大的產業投資項目,打造以先進製造業為特色的工貿新城。
3. 長街城鎮功能區塊
範圍:地處三門灣北岸、寧海縣最東部。
功能定位:以配套下洋塗臨港產業基地的生產和生活為主旨,打造成為集特色工業、公共服務、休閑旅遊、現代農業於一體的綜合性濱海小城市。
建設重點:抓住寧海三門灣區域大開發的良機,著眼“配套、服務”,以小城市的發展目標來規劃調整城鎮空間和產業空間,提升產業配套能級,優化公共服務水平,夯實人才等發展軟要素、軟環境的支撐,力爭使得這一區塊發展能夠得到質的提升和跨越。
4. 雙盤三山塗與蛇蟠塗區塊
範圍:地處三門灣西側,與陸域的一市鎮、越溪鄉相連,蛇蟠塗已圍墾完畢,雙盤三山塗圍墾仍在實施,總麵積近7萬畝。
功能定位:作為中長期寧波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重點拓展的預留區塊,近期以綠色蔬菜、水果種植,畜禽、水產養殖為重點,建設集生產、示範和農業休閑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區。
建設重點:加快實施土壤改良,引進大型生態農業運作主體,重點發展大規模成片農業種植、綠色農產品生產、休閑農業,並考慮與周邊的蛇蟠島旅遊景點的建設相結合,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相結合,進一步組織開發休閑觀光及參與體驗遊,形成新的旅遊項目和旅遊景點,提供給人們體驗漁業活動並達到休閑、娛樂目的。
5. 胡陳港休閑度假區
範圍:東岸為長街鎮,西岸為力洋鎮,西北臨寧東工貿新城。
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獨特的海水蓄淡水庫自然環境、漁業生產環境和人文環境,開發建設集水庫垂釣、漁家生活、海上獵奇等於一體的休閑漁業度假旅遊區。
建設重點:重點是充分整合利用胡陳港庫區及周邊海洋景觀,有效結合三門灣的五嶼門、滿山島訪古尋蹤旅遊資源和青珠農場的農業資源,在胡陳港水庫的低山部分和水邊合理規劃建設一批高檔次的住宅、餐飲和休閑娛樂設施,將其打造成為集自然景觀、人文曆史等資源於一體,住宅、休閑、娛樂等功能相結合的高端生活休閑區。
6. 越溪與一市區塊
範圍:地處寧海三門灣區域西部。
功能定位:發揮原先農業和海水養殖較發達的優勢,並利用城蛇線開通後區位條件改善的機遇,建設集生產與休閑功能於一體的“後菜園”和“花果園”。
建設重點:發揮緊臨中心城區的優勢,保持區域良好生態環境,發展現代化、規模化、訂單化的特色生態農業和海水養殖業;同時,利用山地小氣候和海洋性小氣候以及靠山麵海的獨特條件,開發低密度住宅,吸引寧海、寧波乃至更大範圍人群居住、休閑和消費。
岸線利用是三門灣開發的重點。對如何利用岸線,規劃研究表明:
寧海三門灣區域岸線包括大陸岸線和海島岸線,其中大陸岸線位於三門灣的北部和東北部,全長約80公裏,海島岸線主要集中在田灣島和高塘島,全長約58公裏。具體如下:
1. 大陸岸線
東與象山石浦港相連,西和三門岸線相接,岸線全長約80公裏,其中可供建設港口岸線約17公裏(非深水岸線),前沿水深5—7米,最大可布置1000—3000噸級泊位。已建碼頭泊位共使用岸線400米,自然岸線和水產養殖岸線總計達63公裏。
2. 田灣島岸線
位於下洋塗南側,滿山水道和貓頭水道之間,主要包括田灣山、下萬山、灶窩山等岸線,島嶼前沿水深超15米,共有岸線12.6公裏,適宜建港的深水岸線長約4公裏,可規劃布局3.5萬—5萬噸級泊位6個。根據寧波市和台州市政府簽署的協議,田灣島須報省政府同意後由兩地共同開發。
3. 高塘島岸線
位於下洋塗東南側,隸屬於象山,岸線總長約46.1公裏,適宜建港的岸線主要集中在兩段,其中北岸後山塘至杏餘總長4.5公裏,前沿水深約5—15米,南岸小鳥浩至坑頭總長6.1公裏,前沿水深約5—30米,最大可布置1萬—5萬噸級泊位,已有部分岸線用作造船和碼頭。
對於港區功能布局,規劃研究是這樣表述的:
1. 近岸港區
主要建設散雜貨泊位、客運碼頭,為腹地漁業生產、漁船靠泊和城鎮生活所需服務,分別在東中西各布點碼頭一座,其中在旗門港龍頭山附近和嶽井洋伍山汽渡碼頭附近各建設1000噸級散雜貨碼頭一座,釣魚礁附近建設3000噸級散雜貨碼頭一座,同時,將原有的明港簡易客運碼頭改擴建為500噸級客運碼頭。其餘岸線仍保留用作水產養殖和自然岸線。
2. 田灣島港區
優勢是岸線水深且臨近航道,劣勢是港區後方陸域較少且風浪較大,因此,田灣島港區以貨物的中轉運輸為主,規劃布局散雜貨、多用途泊位,後方建設煤炭、鋼材等散雜貨物流園區,重點為寧海、象山尤其是寧海三門灣區域新城生產所需貨物的中轉運輸服務。該港區劃分為三個作業區,分別為田灣山散雜貨作業區、下萬山散雜貨作業區和田灣山支持保障區。其中田灣山散雜貨作業區,位於田灣山西南部,規劃利用岸線572米,布局5萬噸級散雜貨泊位3個,泊位長度460米,規劃年吞吐能力300萬噸;下萬山散雜貨作業區,位於下萬山西南部,規劃利用岸線940米,布局5萬噸級散雜貨泊位5個,規劃年吞吐能力600萬噸,泊位長度860米;田灣山支持保障區位於田灣山東北部,規劃利用岸線325米,布局千噸級港作船泊位4個,泊位長度325米,主要為作業船舶停泊提供服務。
3. 高塘島港區
此港區優劣勢恰好與田灣島港區互補,高塘島港區腹地寬廣且避風條件相對較好,但是岸線相對不深且航道條件比較一般,因此,高塘島港區可與田灣島港區實現錯位發展,而且腹地服務半徑更大,功能更為綜合。初步設想以承擔裝備製造業核心零部件、糧食等大宗幹散貨、件雜貨運輸以及集裝箱中轉為主要發展方向,為寧海、象山以及周邊地區生產、生活所需原材料以及產成品的運輸服務,逐步建設成為集貨物裝卸儲存、增值加工、市場交易、現代物流、商務信息服務等多功能的綜合性港區。該港區包括箬漁山作業區和珠門作業區兩部分,箬漁山作業區位於高塘島北部,規劃利用岸線5870米,布局1萬—5萬噸級通用泊位23個,設計吞吐能力1300萬噸;珠門作業區位於高塘島南部,規劃利用岸線5300米,布局5萬噸級通用泊位20個,設計吞吐能力14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