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文壇三劍客 萬籟此俱寂 但餘鍾磬音(1 / 2)

晚唐文壇三劍客 萬籟此俱寂 但餘鍾磬音

佛家言: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如果,生命是一條江河,那麼邂逅一本好書,就像心中有了一輪明月。

從蕭瑟的晚秋到凜冽的寒冬,我一直在拜讀《天童道上》。這本書,是周時奮老師生前親自審定、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本大作。

一直覺得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是孤獨的,你的思緒隻能在書中踽踽獨行,因為除了書中的人事跟你互動之外,外部世界無法感知你內心的那份驚奇和喜悅。看了《天童道上》,我發現這個感覺是錯誤的,因為閱讀一本好書,是可以與他人分享的。

佛陀成道後,周遊五印,說法四十九年,所言所行都是契理應機的人間佛教。佛教在中國,與中國文化交融,至隋唐時代大放異彩,宗派林立。其中,禪宗獨具一格,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到了六祖惠能大師,提倡“即世間求解脫”,還回人間佛教的本來麵目。

天童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曆代相承,終於成為巍巍卓立、規模宏大的禪宗。

周老師的文筆依次從 “深徑回鬆”“東穀秋紅”“太白生雲”“青關噴雪”“鳳崗修竹”“雙池印景”“西澗分鍾”“平台鋪月”“玲瓏天鑿”等勝景緩緩展開,讓人浮想聯翩:大雄寶殿裏,寶相莊嚴的菩薩沐浴在聖潔的佛光裏;蓮台上,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憐愛地看著芸芸眾生;深澗幽徑中,祥和老僧緩緩拾階而上;明月下,古樸渾厚的鍾聲在山林中回蕩;空穀裏,與世無爭的小草野花在山泉邊怡然自開自落……

《天童道上》是一本以中國佛教史的發展脈絡為背景的佛學著作,文章在寫“景”的同時,通過逐層剖析,由實入虛,以無化有,使古今佛門禪師悟道因緣躍然紙上。這裏有聰慧機敏、活潑大膽的馬祖道一,機智深沉、綿密親切的石頭希遷,機鋒峻峭、恃才佯狂的德山宣鑒等一眾高僧,為眾生學佛提供了宏大的心靈照應資源。作為佛理文章,此書又不同於常見的談經論道,而是著重於從文化和哲學的高度,描述與佛理相感應的生活點滴,對人類心靈的沉屙進行剖析,用啟示人心的佛學文化精髓和充滿靈性的感悟,啟迪讀者正確認知自我,修正自己的心地和言行,遠離誤區,遠離煩惱,進而立足現實,襟懷坦蕩,忘我包容,奮發有為,創造出和諧、安寧的生活。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湮滅,為避免枯燥乏味,周老師常在文章中穿插事例,列舉“真人真事”,采用“情景再現”的手法,把一些抽象的敘述“情景化”。 如這樣一段文字:“南宋寶祐四年(1256),天童禪寺遭遇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幾乎使正智正覺禪師主持後一百多年的天童禪寺所有建築都毀於一旦……新來的住持是一位55歲的和尚,史書說他‘攜一缽一囊至’。這名和尚叫別山祖智,到達天童禪寺的日子裏住的是茅屋草舍,吃的是粗糧糙米,身體力行,從沒有一句叫苦叫累的話……在所有人幾乎快泄氣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位別山和尚如何能依舊守著他那一份安寧的心態和不慍不火的信心。”這種精準而傳神的文筆,使書中的人物有了靈魂和神采。

書中隨處可見佛門公案、偈子、教義、經卷、詩歌和經典的引用,如對鍾、鼓、香、花等佛門事物中深蘊的文化內涵的解讀,讓讀者在花草樹木等平凡事物中發現禪意。公案、偈子古已有之,流傳有序,但書中的這些公案、偈子卻是體物、見人、示意、明心,使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感應生活的真、思想的善、文學的美、佛法的聖,感應古今禪意的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