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永恒的精神故園 一、夢幻童年,初窺《紅樓》(2 / 2)

五四運動爆發時,應文嬋正在北京,從大人們的熱議中,她朦朧地感受了時代的變化,像《紅樓夢》這樣的小說也不再是禁書,而且將越來越多(參見毛海瑩《人生》第42頁)。後來,她在回憶錄中曾寫道:“我在童年時就讀這些文學名著(那時尚不知道什麼是文學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牡丹亭》《西廂記》等。”

1920年,她們離京回鄉,母親實在受不了那空曠老屋的陰森,勉強住了一段時間,又帶阿嬋寄居杭州。山色、湖光、歌舞,並不能給年輕的寡母多少慰藉,1923年初,她們又由寧波乘上“新寧紹輪”漂泊上海,租下霞飛路中段一座有紅色圍牆的小樓住了下來。母親為文嬋聘請了家庭教師,補習數學等課程,準備讓她在上海插班上初中。

幾年來不斷漂泊的生活雖然不幸,卻使文嬋大開眼界,見多識廣,雖然比不上《紅樓夢》裏的薛寶琴(她曾隨做外貿生意的父親“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見識廣博),但顯然比當時別的女孩見的世麵長的知識多得多,這為她以後研讀《紅樓夢》和文學創作生涯,作了厚實的鋪墊。

值得補述的是,她們到上海不久,應文嬋大姑媽到上海看病,阿嬋曾隨之回寧波與丈亭鎮應家故園。

這次故園之行,意義極大,是她終生難忘的:她第一次讀了《紅樓夢》!

老家的大宅中,屋多人少,西樓是藏書樓,空著,裏邊堆著很多書,小山似的,書上積滿了灰塵。父親死後,她們住在東樓裏,似乎很少有人到西樓去,故有“鬼屋”之稱,可怕而神秘。但越是這樣,阿嬋越想進去看看。因為這時她對書已經充滿興趣,那些書對她太有吸引力了。好奇心鼓勵著她怯生生地溜進了西屋。突然,她在書堆中發現了一部《紅樓夢》,一共8冊。過去,她早就聽大人們說過:“《紅樓夢》是一本壞書、禁書,是看不得的,尤其是女孩子,是萬萬看不得的!”人們越是這麼強調,阿嬋越是想看一看。

於是,她悄悄地把這部神秘的書偷了出來,藏在自己房中。晚上,夜深人靜時便拿出來,在小小的油燈下讀得入神,書中雖有許多不認識的字不懂的句子,她也不敢去問別人,跳過去讀下去就是了。她被書中的故事和人物迷住了。不知怎的,書中的劉姥姥給她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8冊大書總算讀完了。整個閱讀過程都是戰戰兢兢的,生怕被大人發現,所以一聽到房外在腳步聲,便立刻將書塞進抽屜。總算平安無事,她暗自慶幸,認為“自己勝利了”。

這就是她自己所說的“初次閱讀《紅樓夢》”。當時才12歲。她是有充分理由祝賀自己的勝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