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普通高中正式開展創新人才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5年,北京市八中率先創辦超常教育實驗班,隨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東北育才中學、西安市第一中學、湖南師範大附屬中學等相繼創辦超常教育實驗班,針對具有創新天賦與潛質的超常學生進行專門培養。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麵推進與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普通高中階段開展科技創新人才的工作也不斷推進與繁榮,部分學校形成了自身的實踐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超常教育實驗本節主要參閱:劉彭芝:《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超常兒童教育實驗發展30年》,施建農,2008;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網頁:。
1985年初,人大附中在海澱區範圍舉辦了首屆“幼苗杯”數學邀請賽,從近300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中選出了40名優勝者,組成了中國人大附中第一屆數學實驗班。1989年9月,人大附中在數學實驗班的基礎上正式創辦“華羅庚數學學校”,華羅庚數學學校分為小學培訓部和中學培訓部。進入90年代,華羅庚數學學校初步確立了小學、初中、高中一條龍的培養模式。隨著超常教育實踐的深入,以及對超常兒童心理、生理特征進行的研究探索,1994年,人大附中決定聯合華校數學學校、外語學校、計算機學校、創造發明學校等共同成立華羅庚學校,實現招生、教學、管理、管理統籌安排。2004年,華羅庚學校又更名為仁華學校,標誌著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進入新的階段與篇章。
經過近30年的探索實踐,人大附中的超常兒童教育實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超常兒童教育體係,即動態、多元地選擇、鑒別、培養超常兒童全麵發展。
1 鑒別選拔
人大附中在選拔超常兒童方麵,從偏重邏輯—數學智能,到兼顧語言、操作、音樂、體育等多種智能;從偏重智力因素,到兼顧非智力因素雙重並舉;從形式單一的結果判斷,到培養與選拔相結合的過程性評價,形成了筆試與麵試結合、靜態結果與動態觀察並重的鑒別標準與方法。具體而言,其鑒別選擇的標準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注重智能的多樣化,既注重學科能力突出的學生,也注重在體育、藝術方麵有超常潛能的學生;二是注重綜合素質,尤其強調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是過程與結果並重,不隻是根據學生在測查中所表現出來的結果來進行鑒別。
2 培養模式
人大附中在超常兒童教育學製上,經曆了從初中、高中四年製到五年製,再到六年製的回歸。當前在六年正常學製基礎上,形成了充實、改革必修課,增設選修課,加深拓寬學習內容的教育模式。同時,在超常兒童實驗班的學習內容上,從單純重視數學,到逐步增加外語、計算機、創造發明、藝術體育等課程,開設了多種適合學生特點的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
學校針對學生個體的智能差異,采用數理智能超常兒童集中編班,文藝體育等智能超常的兒童分散編班、課餘集中訓練的模式,形成集體教育與個別指導、集中編班與分散培養相結合的多層次學生管理與培養模式。具體而言,集中編班培養有兩種形式:一是組建超常兒童實驗班,在數理、語言、計算機、創造發明等學科領域的超常兒童集中編班,進行培養;二是組建“三高足球俱樂部”,對在足球、棋類等方麵有運動天賦的學生進行培養。分散培養也有兩種形式:一是組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藝術團”,對有藝術天賦的學生進行培養。這些學生平時分散在各班學習,課餘時間進行集中藝術訓練和演出;二是通過各種學生社團、選修課和學校文化活動,發現、培養普通班中有各種天賦特長的學生,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
3 師資配備
為了保障超常教育的質量,人大附中采用校內教師為主,校外專家為輔的方式,形成了一支直接參與超常教育實驗的包括特級教師21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6人、市區級骨幹教師69人的超常兒童教育教師團隊。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實驗的教師,歸納起來有如下特征:具有改革意識,富有創造精神;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有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具備因材施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能力;有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術和教育科研文法;具有開發新課程、編寫相關教材的能力。
4 課程開發
當前,人大附中已構建起多元、開放的課程體係(如圖1所示)。具體而言,一是拓寬必修課內容。按照有益於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在嚴格執行國家必修課程以外,挖掘潛力,開發旨在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思維的係列校本必修課程。二是在努力創造條件,開足、開齊國家選修課以外,自主開發了豐富多彩的校本選修課程,開設了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與藝術4個領域的150多門選修課程。三是開設貼合學生實際的德育課程,將班會課與德育聯係起來,所有教師都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四是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此外,學校還積極開展個性化輔導發展學生特長;積極開發利用學校周邊優質的教育、科研資源,以彌補課堂老師的不足,形成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聯係、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使科技創新人才的智能、素質得到充分發展與提高;成立少年科學院,以實驗班學生為主成立了少年科學院,將課堂延伸到科研院所,讓學生親自參與科學研究,接觸前沿課題,體驗科學研究的艱苦和魅力,提高科學素養及科研能力;舉辦科學名家講座,每周一次,邀請北大、清華、北師大及中國科學院的著名科學家來給學生作報告,參觀實驗室,每次報告後安排學生向科學家提問,當麵交流;開通遠程教學,與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國中學實現遠程教學交流;啟動學生留學計劃,定期選派學生到國外留學,體驗接受世界先進國家文化教育;開展各種國內外校際交流活動。
5 重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德育
人大附中針對超常學生智能優異,但易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不強,抗挫折能力、與人溝通能力較弱等問題的群體特點,積極開展各種德育活動,一方麵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健全人格,另一方麵則注意培養學生的領袖素養與領導才能。
在科技創新人才實驗班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區,來到敬老院、臨終關懷醫院、盲人學校、聾啞學校,為弱勢群體奉獻愛心,讓他們牢記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開展以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學以致用、博學創新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德育與研究性學習、創新活動聯係起來,在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學會服務社會。同時,積極注重創新人才領袖素質的培養。學校開設了學生公司選修課,科技創新人才實驗班的學生成立了第一個學生公司——“3c公司”。在學校開設的模擬聯合國、赴美參加全球青年領袖會議等國際交流活動中,實驗班學生都是主角,這些活動開闊了的他們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演講、社交、策劃及組織協調等多方麵的能力。此外,針對實驗的特點,開設中學生心理導向,靈感與心態調節訓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等心理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多種形式,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自我,正確對待挫折。
(二) 北京市第八中學的科技創新人才教育實踐本節主要參閱:台峰、趙大恒:《北京市第八中學的超常兒童班級教育》,施建農,2008年;北京市第八中學網頁:。
1985年北京市第八中學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合作,經北京市教育局批準,率先創辦了中學超常教育實驗班。八中的超常教育實驗班采用以四年為基礎的彈性學製,招收年齡10歲左右的高智力科技創新人才,對這些處於人的智力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即童年中晚期的兒童,采用集中的班級教育的教學方式,促進其智能優異發展,形成健康人格,為構築他們的美好人生提供起飛平台。
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實驗班每2年招收一個班,約30名左右的學生。2003年開始每年招生,至今已招收15屆共462名學生,其中已畢業11屆348名學生,現在校學生4個班,114名學生。
1 鑒別與選擇
采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查子條教授提出的“多指標、多途徑、多方法綜合評價”的方針,在兒童大腦天賦水平、後天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三個層次上對其進行鑒別,並在大腦天賦功能的鑒別上盡量排除文化背景的影響。鑒別程序如下:
第一階段:自願報名階段——小學10歲左右的學生自願報名,進行初試。初試內容:語文基礎、數學基礎、一般能力等。在初試階段未通過的學生:向家長說明原因,提出教育建議,回答家長谘詢。
第二階段:複試階段——選擇約200名進入複試。複試內容:語文應用能力、數學應用能力、神經類型測試、信息加工速度等。在複試階段未通過的學生:向家長說明原因,提出教育建議,回答家長谘詢。
第三階段:選拔階段——選拔50名,試讀6天夏令營。主要考查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學習和行為習慣、適應能力和合作精神等;通過後,經過教師集體講座,確定錄取名單(30名左右)。在試讀階段未通過的學生:向家長說明原因,提出教育建議,回答家長谘詢。